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唐天将军 第924节
    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更多是一种比喻赞美。
    当经济繁荣后,有人铤而走险,这才是人性。
    “至尊英明!”
    李岘松一口气。
    他和宰相们的计划是,先在长安取消宵禁一年,看看成效,然后再在洛阳、扬州、益州、凉州等大城市实施。
    待郡县捕快系统完善后,再普及天下。
    如果长安因实施宵禁一团糟,他们会劝谏至尊收回成命。
    “右仆射,乾元之前,朕与你说过将尚书省扩大至九部,合并一些重叠部门。改行省制,以减轻中央负担,并加强中央权力,更确立中心城市设计,使国家更快速发展。你规划的如何?认为什么时候可以实施?”
    李瑄没有让李岘退下,时隔三年,再次提起行省制度。
    他执政以来,明显感觉到中央直接管理三百多个郡,太吃力了。
    吏部考核,是不可能三百多个郡尽详尽细。
    把三百多个郡,合并成二十多个行省,任命能力、手腕强大的长吏,掌控诸郡,也能更细致地规划诸郡。
    看似朝廷权力被分,实际上是加强中央集权。
    因为朝廷只需要行省长官下命令,确定战术战略,把控大局。
    没有军权的行省长官,不可能造反。
    只要任期满,就会考核。决定是否免职、平调、升迁。
    至于九部的划分,与合并诸寺,李瑄也已经准备好。
    天策府、秘书省、锦衣卫,皇权比以前握得更紧。
    有些部门虽是加强皇室,制衡六部,但太臃肿了。
    李瑄只要管理财产的太府寺,确定可以绕过尚书省行财政大权。
    还有不可缺少大理寺。
    以及象征宗室的宗正寺。
    其他的虽然有的并入尚书省,但如卫尉这种,并入天策府。确保天策府对天下兵权、都城守卫的绝对掌控。
    如太仆寺并入秘书省。
    太常寺与宗正寺合并。
    国子监并入智慧宫。
    其余寺和监的并入诸部就很好理解了。
    “臣大概有些方案,待整理后,可以呈给至尊。”
    李岘向李瑄回道。
    以前大唐没有根基,随着大唐的改变。他也预料到大唐的政治体系要变动一下。
    但这种大变太过复杂。
    “有什么意见,可以先告诉朕。”
    李瑄向李岘道。
    “臣建议从乾元五载元月再开始实行行省制。提前昭告天下,明确行第一任高官吏、副长吏将从天下政绩卓越的太守中选择。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各凭本事。以免落选后抱怨。”
    “九部也于五载实行,提拔优秀的侍郎,为新的尚书。”
    李岘向李瑄建议道。
    贸然实行行省制度,那些升迁为长吏或者副长吏的太守,一定高兴。
    毕竟一跃成为“封疆大吏”。
    但对没有升迁的太守来说,本来是中央管理他们,现在头上凭空出现一个上司,心里一定难受。
    开诚布公。
    能让人心服口服。
    “行!宰相划分行省,要根据地理和历史因素。比如河东。其在太行山以西,改行省山西。黄河以东,洛阳以北,太行山以西,皆为山西省,其省治所在太原。”
    “行省,代朝廷行尚书省事,其的长官肩负巡视省内各地民政、狱法、民生,安抚百姓。是以名为巡抚,从二品官职。”
    “另,九部尚书,御史大夫、秘书监、锦衣卫指挥使、宗正卿、大理寺卿、太府卿等皆为从一品。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中书令、侍中、参知政事,为正一品。”
    “九部侍郎、智慧宫祭酒、大都护等为正二品。”
    “三寺少卿、副都护、秘书少监、御史中丞等为正三品……郎中等为从三品……”
    李瑄沉思一番,赞同李岘的说法。
    再准备一年多,不是很晚。
    他又重列官员等级。
    宰相正三品。
    大唐的官制非常复杂。
    公卿大臣与地方大郡太守一个等级,李瑄觉得有损公卿大臣的威严。
    而且他准备颁布军衔,将文武彻底分开。
    武将不再论品级,而是以军衔确立地位。
    最高的元帅衔,可享正一品待遇。
    “至尊,三公、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等该如何?”
    李岘见李瑄给他们“升官”,毫无准备。
    一时间难以明是好是坏。
    “宰相养老后,不再担任实权,可加三公、三司。”
    李瑄直言不讳。
    宰相为三品,是变相加强皇权。
    但现在这种时代下,这个套路太虚了。
    他要将宰相、尚书,变成后世那种真正一品大员。
    实行九品十八阶,而非现在的九品三十阶。
    简化官制,使有志之士目标明确,就是为一品大员而去。
    “右仆射回政事堂给宰相们通个气,明日早朝时一并列出。官职不变,品级将变。与宰相们商议方案。”
    李瑄这些决定不是心血来潮。
    早在登基的时候,他就在想新的“九品十八阶”官吏品级。
    以及军衔制度。
    勋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由军衔,以及各种象征荣誉,各类奖赏的玉金银铜勋章代替。
    爵照旧赐予,但不局限于文武。
    使职差遣这种畸形的制度,只是临时设立,完事后就会罢免。
    散官是虚职,用以标榜身份,现在还无法取代。
    但军衔设立后,李瑄想办法让其逐渐退出。
    目的是官吏系统更为精简。
    宗室之泽,五世而终。李瑄也不是很赞同。
    宋代三世就将恩泽用尽,李瑄会朝那个方向改革。
    “臣遵旨!”
    李岘拱手,待他回去后,会好好思虑。
    看九品十八阶该如何确立。
    第440章 萨彦岭上的不甘,回纥大可汗死
    翌日朝会,以李岘牵头,将昨日与李瑄交谈的事宜,一一提出。
    得到文武百官的疑惑与响应。
    相比于宵禁制度取销的试行,改为行省制,合并部门。
    增加文部尚书、商部尚书、农部尚书,才是重磅话题。
    更改中央官吏的品秩,使中央的官吏的权威,大于地方。
    太守晋升为巡抚。
    巡抚晋升为侍郎。
    这才是常态。
    否则侍郎只是正四品,而上郡太守从三品。比侍郎品秩高。
    以前郡太守升迁,可直接为宰相。
    这是变相加强地方官吏的威势。
    今后,只有巡抚升为侍郎,然后侍郎升尚书,成为一品大员。
    盛世要有严格的升迁制度,而非皇帝以喜好将一个资历不足的官吏升迁。
    如李隆基一样,几年就使杨国忠这个白身,一跃成为首席宰相。
    天下怎会不出乱子?
    下方的大臣,谁会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