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盗墓:我,陈玉楼,一心修仙 第902节
    先是前往昨夜寄养马匹的客栈,简单用过早饭,又顺便买了几只陶罐,就是为了将这些茶树幼苗先行种下。
    甚至为了以防万一。
    连土壤都是专程从山上带下。
    当然,还有一壶泉水。
    此刻几株幼苗,叶色幽深,生机茁壮,估计成活下来不是问题。
    就是那几枚茶种,不知是掉落的时间太久还是什么原因,色泽似乎不太够。
    “凝!”
    犹豫片刻。
    陈玉楼轻轻吐出一个字。
    一缕灵气凭空凝练,分作十三道,随着他神识,一丝丝落入茶种之中。
    受灵气蕴养催动。
    几乎就是一刹那的功夫。
    一阵咔嚓的微弱动静,便从茶种上传来。
    坚硬的外壳上,竟是肉眼可见的出现一道道细小裂纹,犹如蛛网般朝四周一点点蔓延开去。
    下一刻。
    一株株幼苗,从茶种深处钻出。
    速度之快,仿佛时间在它身上加快了数倍不止。
    如此神奇的一幕,饶是陈玉楼,眼底都忍不住泛起一抹惊叹。
    这便是青木长生功的妙用。
    也不怪当初第一次觉醒此功法时,他会觉得,这门仙法完全就是为灵植夫准备。
    也就是迄今为止,得到的灵种太少。
    加上四处倒斗,行走江湖,抽不出太多闲暇,不然,真要找一处幽静之处,开辟几块灵田,种出个洞天福地都不是不可能。
    灵气还在不断滋润。
    一株株的幼苗,也纷纷破壳而出。
    这个过程足足持续了将近半刻钟。
    直到灵气散去,陈玉楼也随之松了口气,低头看去,十三枚茶种,一共有九枚成功生出茶苗,剩下四枚则是从始至终毫无动静。
    此刻借着神识探去。
    茶种内也是毫无生机存在的迹象。
    “十三得其九。”
    “将近七成的出苗率,也算可以了。”
    将冒头的茶苗,一一移栽进陶盆内,又拿起水壶,浇了一次水,陈玉楼负手低头看着那些生机勃勃的绿叶幼苗,神色间难掩喜色。
    加上云素道人他们挖来的五株。
    一共十四株茶树。
    就算到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尽数存活下来,只要有个保底五成,也有七株道茶古树。
    昨夜提及此事时,行崖老道一头雾水,想不明白,为何他要茶种,而不是带一些炒制好的道茶回去。
    当时他也只是以养花种草的爱好随口糊弄过去。
    但……
    行崖道人又怎么会知道。
    身怀青木长生功,便能在短短十余年,甚至几年时间里,让茶种成长到能够摘叶炒制成为道茶的地步。
    在长生之途前。
    首先才是青木二字。
    青木者,囊括世间万物绿植,这也是为何他不仅能够从天地间呼吸,也能从古树中汲取。
    这么看的话。
    若是身处一座灵气浓郁的山林之中。
    纵然对方是比他实力还要高出几个层次的敌人,他也能靠着源源不断的灵气,将对方活活耗死啊。
    只不过,下山入世这么久了,遇到的修行之人虽然也有不少,但似乎金丹便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
    将绝大多数人挡在门外。
    难以再进一步。
    也不怪,金丹为何会被称之为大龙门。
    一过大龙门。
    自此便能打破重重枷锁。
    可惜,末法时代,一炉水火炼金丹何其之难?
    最为接近的两个人,行崖老道和照葫真人。
    在他看来,若是没有大机缘,前者怕是一辈子也难以做到,至于照葫或许还有一线机会。
    “收!”
    念及至此,陈玉楼吐了口气,不再多想。
    一缕神识将身前桌上陶罐尽数裹住,一字落下,眨眼间便被他尽数收入洞天之内。
    不得不说。
    踏入洞天境后,行走江湖都要轻松许多。
    要说弱点,唯一让他觉得稍稍欠缺的是,并不能做到真正登天而行,否则,眼下也不必如此麻烦。
    不过几百上千里的路。
    又是乘船,又要骑马,山路颠簸,船上晃荡。
    来这个世界一年多,最让他难以忍受的也是这点,交通实在不便,偏偏如他一般,常年行走江湖,不可能总偏安一隅。
    将茶种灵苗收起后。
    转身看了眼窗外,碧江、青山,虽不如岷江景色,但也算得上是秀丽。
    偶尔还能看到大鱼破开水面,亦或是山中老猿,坐在树梢上,好奇的打量着水中大船,还有山中野兽,在江边饮水。
    看着这一切。
    陈玉楼只觉得浑身轻松,心情都随之静了不少。
    都说在外漂泊久了尤为思家。
    本以为自己不过是这方世界的一个外来者,只能算是游客,但绕是他也没想到,时间久了,同样如此。
    湘阴那个小地方。
    有自己熟悉的一切。
    而在外面,就是饭菜都不怎么合胃口。
    眼看时间还早,又没太多困意,陈玉楼推门而出,比起来时的合子大船,眼下这艘只能算是小船,勉强能够将白龙它们放下。
    几个房间紧挨在一起。
    走过门外时,还能听见一阵此起彼伏的呼吸声。
    昨夜在天师洞熬了一宿,加上这段时间,一直疲于赶路,几个人趁此机会都早早歇下,补充睡眠。
    陈玉楼并未进门打搅。
    只是一路朝扶梯处走去。
    “陈先生……”
    不过,刚过船头与船舱相连的长廊,恰好碰上一头白发的船把头,从门里出来,和这年头大多数跑船人差不多,束脚短褂,腰间别着一只旱烟杆。
    皮肤黝黑,手指粗大,身形削瘦,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老出不少。
    “见过孙把头。”
    他们之前下山,一路到古渡边,好不容易才寻到一艘像样的大船。
    干脆利落的付了一笔定金。
    这位也是毫不犹豫的接了下来。
    之前闲聊过几句,只知道他姓孙,家里世世代代都是跑船出身,这时节没什么生意,只能靠着摆渡或者运货为生。
    “不敢当不敢当,叫我老孙头就好。”
    孙把头连连摆手。
    对他而言,自己就是个市井小民,靠龙王爷赏口饭吃,跟地里刨食的老农差不多,只不过后者靠天,他们就指着这一江水养活老小。
    连伙计都请不起,只能带着几个儿子一起走船。
    “您这是要去顶上?”
    见他准备往外走,明显不怎么擅长言辞的孙把头,嗫嚅着问道。
    “是啊,沿途风光不错,正好上去看看。”
    闻言。
    孙把头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他其实很难明白,那些有什么好看,无非不就是悬崖峭壁、百舸过江,这几十年来,他早都看厌了。
    要是可以的话。
    他只想趁着自己还能动弹,多挣点银钱,然后回乡下买几亩田地,再修个小院,种种田,儿孙环绕膝下,享一享齐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