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盗墓:我,陈玉楼,一心修仙 第854节
    “那……”
    “各位千万小心。”
    “真要遇到事,返回镇上就行,那些人不敢来。”
    听到这话,几人不由相视一笑。
    真要遇到山匪,担心的应该是那帮人了。
    去楼下结过账。
    走出门外时,伙计已经牵马在外等着,看他们接过缰绳纷纷上马,他这才明白,这帮客人不是开玩笑,而是真要夜闯秦岭。
    “小兄弟,多谢了。”
    “他日有缘再见。”
    随意拱了拱手,一行人笑着穿过夜色,直奔镇尾方向而去。
    等出了古镇。
    夜色愈深。
    寒露沾落在树梢杂草上,纵马跑过,冷意四溅,大山深处寂静如死,三九寒天里,连鸟都少见,只有些不知名的虫子在泥土下低低的鸣着。
    如雷般的马蹄声,打破一路寂静。
    偶尔也能见到野兽。
    不过,都不必他们动手,远远感受着他们一行人身上的气机,对凶险嗅觉极为敏锐的兽类便早早逃离。
    至于山匪,却是完全没有见到。
    毕竟这么冷的寒夜里。
    谁会拦路打劫?
    估计早早就钻进被窝睡大觉去了。
    一行五人马背上各自挂着风灯,照破夜色,一路翻山越岭,不知觉间,灯火燃尽,漆黑的天色也变成了青冥色,不过谁也没有停下的意思。
    偶尔真困极了。
    也就是拿起马背一侧的水壶,仰头灌上一口烈酒。
    清冽的酒在腹中翻滚。
    火意一下冲入头顶。
    驱逐疲惫的同时,身上的寒气也是一扫而空。
    等一直过了华山、少华,连绵起伏的秦岭终于被抛在了马背后,迎面而来的是一望无尽的黄河水域。
    见过诸多大江水泽。
    直到走在黄河岸边,泥沙俱下,大船在江面上来回漂荡起伏,三九寒冬里,小木筏上打渔的汉子仍旧赤着上身,一次又一次的洒出渔网。
    那种震撼感,根本不是言语能够形容。
    只有一股说不出的苍凉和厚重。
    也难怪杨方那小子,总瞧不上什么三湘四水,如今亲眼见到,众人方才明白其中差距。
    他们四人里。
    也只有鹧鸪哨到过黄河两岸。
    骑在马背上的他,一张脸上满是回忆之色。
    沿着黄河古道。
    一直又走了小半天。
    终于,江上打渔船收网,纷纷返程回到港口时分。
    他们也抵达了杨县地界。
    “诸位,先去县城,教我拳脚的孟师傅,就在城东住着,他和我师傅也是多年相识,说不准能得到些消息。”
    第370章 洪拳宗师、龙岭迷窟
    张三爷四位弟子中。
    除却了尘长老和铁磨头,入门前便是江湖上出名的高手,身手过人,臻至化境外。
    金算盘商贾出身,阴阳眼则是落魄世家子弟。
    在方家山收养杨方后。
    金算盘自觉这辈子虽然精通五行遁甲、风水术数的本事,但行走江湖,没有功夫傍身,终究还是差了一步。
    担心弟子会走上自己老路。
    于是,特地在江湖上请了不少高手,自小传授杨方拳脚功夫。
    他口中的孟师傅便是其中之一。
    本名孟怀义。
    几岁开始练武修行,乃是大洪拳的传人。
    大洪拳虽然归于洪拳一类,但两者之间,也就名字相仿,实则路数相差极大。
    为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法。
    大洪拳以气驭力,架子六步,先天纯阳,后天七十二阴,运用周身,又被称之为三晃膀。
    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
    水火济济,气存丹田。
    除此外,大洪拳又叫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起势横劲,撇身埋膀,虚实相生,变化无端,攻防兼备,攻打合一。
    这大洪拳有点类似于七星横练真气功。
    一动全身皆动,拧腰晃膀,拳里有拳,见势打势,因敌制化。
    讲究鸡凤蛇虎鹤五形,合大顺拗小败五势,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劈崩钻炮横五捶,阴阳之理,太极之功,一气贯穿,刚柔相济。
    据说大洪拳是隋末一牧羊人鸿仙所创。
    见两头公羊相抵斗架,直来直往,久斗不散。
    由此悟得‘鼓腹荡气,直势横闪’的气功拳法。
    因为洪通鸿。
    大洪拳实际上就是大鸿拳。
    一开始,大洪拳并无特定的拳法、拳路以及拳势,随心所欲,纯任自然,直到唐代时,刘半响修习此拳时,将其分为六个步骤,也就是六步架的雏形起源。
    到了宋元明时,六步架在黄淮流域已经广为流传。
    而今,大洪拳更是形成诸多流派,除却六步架,还有二步架,八步架,以及小三步和大三步。
    孟怀义修得是正宗六步架。
    其人在黄河一带的江湖武林中名头极大。
    定居杨县多年,开馆授徒,也算是桃李满天下。
    只不过如今年纪大了,武馆早就交给了几个儿子打理,他则是隐居幕后,每天练练拳,钓钓鱼,或是跟几个老友饮酒喝茶。
    “大洪拳,我倒是有所耳闻。”
    “当年过洛阳时,市井之间,就常有人练习此拳。”
    听着杨方说起那位孟师傅来历。
    鹧鸪哨不由点了点头。
    他年少时跟随上一代搬山道人,走南闯北,所见所闻,绝非一般人能够想象。
    若说陈玉楼学富五车,他就是行万里路。
    “是,当年我们师兄弟有好几十人。”
    “孟师傅在这一片名声斐然,不然我师傅也不会专程将我送去他的武馆。”
    闻言。
    杨方眼神顿时一亮,颇有种被人认同的感觉。
    他虽然以轻身功夫出名,但拳脚横练同样不差,下山行走江湖这些年里,四处找人切磋,拜山过门,不敢说未尝一败,但基本上是赢多输少。
    唯独在陈家庄时。
    全程被昆仑碾压着打。
    也就是那一次后,向来不甘心不屈从的他,下了狠心,一定要留下,最终也是如愿以偿,跟随昆仑学习横练功。
    不是因为慕强。
    而是想要知道两者之间究竟差在哪里?
    一行人说话间。
    从城门处缓缓入内。
    杨县并不算大,也就是座小镇,但因为靠近黄河,自古以来航运发达。
    整个城内,有六七座码头。
    大小渡口更是无数。
    靠山吃山,靠水自然吃水。
    最底层的百姓打渔摆渡,码头搬运卸货,卖些力气做苦工养活一家,稍微有点路子,则是跑船运货,挣得虽然也是辛苦钱,但一趟下来比卖苦力不知要好出多少。
    往上,借着来往船舶,经营饭店酒楼。
    当然最有钱的那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