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6章
    见几个豆丁都坐在院子里,直愣愣地看着她。
    胡小三和胡小四坐在中间,眼神冷冷的。
    秀秀娘一见他们,就气不打一处出,抄起扫帚就朝兄弟二人身上抽过去:
    “你俩糟瘟的,这是要成心拖着全家去死呀!”
    胡小四一把推开她挥过来的扫帚,指着地上,那里还躺着他扔在那的钱:
    “我就问你一句,这钱你还拿不拿?要是拿,我再也不去卖货了!”
    秀秀娘眼前一黑。
    这钱她当然想拿,但小三活计没了,小四再不去卖货,家里就真没收入了。
    现在是,能挣一个是一个。
    秀秀娘快要气死了。
    自己,竟然被八岁的儿子给拿捏了!
    她快步进屋,砰地一声把门甩上。
    ……
    翌日,胡小三兄弟继续驾着牛车,拉着一车小凳子,还有一些小茶几走在村路上。
    途中,他们看到好几个用板车推着家具的同村。
    胡小三轻叹:“这么多人一块儿卖,也太难了。”
    胡小四说:“咱们有牛车,可以去远点,到府城卖。县城就留给他们吧。”
    “但府城太远了,我们年纪又太小了。”胡小三怕被人欺负。
    “放心吧!听说那卢县令用了江洋大盗之事陷害苹姑姑后,这知府老爷就埋头苦干,街上的坏人都不敢冒头呢。”
    “哇哦,原来如此。那咱们去府城。不过,卖完这些小家具,我们干啥?”
    “不卖家具可以卖点别的。咱当个小货郎!嘿嘿!”
    自从卖了小凳子后,胡小四才发现卖东西原来这么简单。
    胡小三一脸问号,简单吗?他不觉得。
    ……
    今天青河村特别热闹,大家都在关注拿小家具去卖之事。
    昨天叶采苹一句“付货款”吓退了很多人。现在连同胡小四,共有七人拉货去卖。
    剩下有意向的持观望态度,要是这些人卖得好,他们也愿意拿货。
    很快,便到了中午。
    不管是镇上还是县里的集都结束了。
    出去卖货的人纷纷回来,可他们几乎拉多少出去,就拉多少回来。神色黯然。
    问,就说:“也不是那么好卖。我跟顾客推荐,顾客说昨天才买了一个,小凳子又不是饭,用得着顿顿吃吗?”
    “我在镇上摆,顾客全都在看和摸,就是不买。守了半天才卖了2个,赚了2文钱。”
    “艹,原来卖41文的是你这个二百五!我卖42文,别人说前面有家卖41文的,然后走了。”
    “你瞪我也没用呀!关健是那个走了的,也没买我的。”
    ……
    中午王能送钱来,对叶采苹说:
    “那些拿货的,有二人来退货。栓头叔检查没问题后,把钱退了给他们。”
    “拿货的7人中,有的一件都没卖出去,有的卖了两三个。对了,有个叫叶福来的,他卖了20多个。”
    叶采苹道:“小四全卖完了吧?”
    “对,这是8两,是货款。小四今天到府城卖了。这会他大胆多了,直接卖45文一个,200个全卖完。”
    叶采苹不由感叹,这小子真厉害,胆子还大。今天直接赚了1两。
    “你回去盯一盯这事,特别是那个叶福来,关注下他每天能卖多少。”
    她是准备搞门面的,需要销售人才。
    随后的几天,因为那些拿货的人卖不好,很多人都打消了拿货的心思。
    现在只有胡小四和叶福来坚持在卖。
    叶福来天天在县城摆摊。
    胡小四却没固定地点。
    因为小家具不是食物,买了就不会再买。
    兄弟二人便驾着牛车,到别的镇子上卖。因为都没见过这种样式的,很新鲜,卖得可快了。
    价钱因地制宜,能卖45文就卖45文,不能就卖43、42文。平均每天都能挣五六百文左右。
    虽然有胡小三在,但他也只有14岁。
    胡小四怕到处跑被人欺负,想了想,找了前屋的刘傻蛋。
    刘傻蛋是青河村出名的傻子,26岁,长得又高又壮,虽然为人善良,但被欺负和逼急了,能一拳把人打翻。
    在刘傻蛋娘亲感动的目光中,胡小四每天给傻蛋30文钱,带着他出门卖货。
    这天中午,王能才出了屋。
    山子就跑进来:“叶娘子,您让盯的那个李娇娇明天要去县城!”
    第267章 李志远重拾信心
    叶采苹神色一凝:“具体时间。”
    “如无意外,会在明天早上辰时坐牛车出门,到布庄买布,给李志远做一套新长袍。”
    叶采苹明白了,今天是7月12,还有一个月多余就是秋闱了,李志远这是要搞新战袍呢!
    叶采苹:“你让那边继续盯着,随时来报告。你明天准备好,咱们也辰时出发。”
    “还有,一会到府城牙行,让他们给我找铺面,明天下午我会去看。这是要求。”
    说着,叶采苹从抽屉里拿了一张纸出来,递给他:
    “回来后找找我大哥和里正叔他们,说明天下午到府城看门面,谁想去就一块儿去。”
    “是。”山子接过那张纸,便离开了。
    ……
    翌日,县城。
    李娇娇和张水娘下了牛车,便往布庄而去。
    走在路上,张水娘有些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