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蘅走到黄瓜地的另一边,也跟着一起摘,黄瓜已经到了高峰期,还在不断开花、结果。
每天能采收一百三四十斤, 最多的一次还能到达一百五十斤, 可惜才一百平,种植上限在这, 昨天上架的一百斤,是她前一天特意少摘,留着昨天一起采收, 这才能匀出一百斤黄瓜上架。
平时收货一百多斤,每天预定可以消耗差不多五十斤,剩下的就是冯助理那边单独的购买链接,根据每天剩余多少决定卖多少。
要是需要摆摊,冯助理最多能买到三十斤,不摆摊就是七八十斤。
依旧是发快递,同省快递,又是最贵的那款,第二天一大早刚好能送到。
蘑菇则是每周发二十斤。
但也别小看这二十斤,晒干的蘑菇轻飘飘,又是作为配菜提升菜品味道,因此二十斤……好吧,冯助理那边也觉得不够,只是姜蘅不可能为了他们,特意再增加采收次数。
人家那可是品牌连锁店!
要要满足整个食鼎天的餐厅,是不可能的。
所以干脆就定死了这么多。
不过他们能帮忙消耗多余的蔬菜,姜蘅也给了一定的便利,就差不多了。
蜂蜜这边,姜蘅又找到不少蜂巢,产量增加了不少,目前扣下自己人喝的,是每周上架一两斤,万建羽盯着蜂蜜买,每次都买到了,一次半斤,瞧着应该是够用的。
蘑菇他也一直在买,和食鼎天那边一样,只是作为一个酒店,他那边需求量更小一点,单独的链接,一周十斤的干蘑菇。
剩下的干蘑菇一周差不多能攒下八十斤放在网店上架。
每个品种在二十斤的分量上下。
数量其实已经不少了,但显然想要购买的人比想想中的多。
与县城不同,没有地域局限性,包邮的情况下,天南地北的都可以买,客人们吃高兴了,跟亲戚朋友安利一下,哪怕愿意尝试的人就那么十分之一,带来的流量也是巨大的。
关注度才三百,实际盯着店铺的人肯定远不止三百。
很多人都不会特意去关注一个店铺,想要买,直接从购买记录点击去更加方便。
所以基本一上架,还是秒空。
哪怕姜蘅设置的最大一次性购买量、蘑菇是两斤,黄瓜是五斤,也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只能说她家的蔬菜还是太好吃、太划算。
全靠同行衬托。
(指指点点jpg)
*
周芸在另一边的番茄地里的采番茄。
是的,番茄也可以采收了!!!
姜蘅眼巴巴等了好久,直到昨天看着有不少已经差不多可以了,于是昨晚又给这一片下了一场灵雨,还单独给四百平的番茄地开了个小灶。
现在她下灵雨技术越来越好了,凝结的雨雾尽量包裹植物、被植物吸收,不至于让菜地空出来的走道上土壤也变得泞泥不堪。
也是她时间凑巧。
他们这边本就多雨水,六七月又恰好是梅雨季,时不时下一场小雨、第二天起来发现地是湿润的也是常事。
要是换在少雨的地区,就她家地里这样经常下雨,大家可能该怀疑她跟气象局有关系,专门给她家局部降雨浇地了。
昨晚的这一场雨落下后,还差点成熟度的番茄一夜之间成熟大片。
姜蘅这的一个筐子刚装了一半黄瓜,就看见周芸抱着满满一大筐番茄,放路边的三轮车上,三轮车现在给大家随便用,菜地入口和她家院子还是有那么一段距离的,空着手走没事,扛着几十斤的东西,那就有些累人了,用三轮车代步正好。
此时三轮车上已经放了三框番茄了。
转头周芸又拿了个空筐子过来。
姜芃伸着脖子看:“还没采完呀?”
另一边番茄地里一道童声响亮的回应:“还没有!还有好多!!!”
周芸被逗笑了,跟着补一句:“差不多还有一筐吧。”
姜蘅意外:“逍逍也在帮忙摘呀?”
“嘿嘿,我给小姨干活换羊奶!”逍逍朗声道。
姜芃拆台:“她就是觉得采收番茄好玩!”
“妈!”
小姑娘不满的声音传来。
姜蘅:“哈哈哈,没事,我不信你妈,信你,逍逍加油。”
小姑娘满意了,继续吭哧吭哧的摘番茄。
等这边菜地都收完了,就到了整理收获的时间啦!
蘑菇还是老样子,两百斤。
黄瓜今天有一百二十五斤,昨天大概采多了点,今天到达可采收量的比平时少那么一丢丢。
大番茄一百二十六斤,小番茄八十五斤,还有一小部分品种成熟较晚,估摸着还要一阵子;而且今晚不下灵雨,明天番茄产量会下降一点。
菠菜今天刚好最后一批,一共收获六十斤,周芸忙完拿了种子又去补种了;
再就是半背篓的蓝莓一共四十多斤。
羊奶比平常还多一点,一共收获了六瓶。
为了安全起见,姜蘅只卖当时当天的羊奶。
也就是早上的一批羊奶预定后由姜芃送出去、下午的一批,摆摊的话就可以卖,不摆摊就自己留着喝。
昨天晚上的那一批,逍逍一瓶、姜蘅自己一瓶、家里三只一瓶,给门外的碗里倒一瓶,剩下的就送给小猪喝了。
现在喝羊奶的都长肉了,包括姜蘅自己,小猪仔变化最大,几乎一天一个样,逍逍一个人喝不完五百毫升的量,基本都是姜芃一起喝了,因此母女俩现在都长了点肉,还白了不少。
还有四十多斤的小龙虾。
以及三十斤小葱,小葱跟别的情况不同,因为每人限购十元,一开始大家都是几块钱的购买,但基本购买过一次的人,下一次都会想着多买一点,因此没两天,不少客人们开口就是十元的小葱。
但十元的小葱分量也不少了,一大把呢!
普通家庭怎么吃得完?
客人一号:“我炸葱油呀,可以吃好久呢!”
客人二号:“我怕没两天就买不到,干脆多买点切成葱花放冷冻层,还挺方便的。”
客人三号:“我在隔壁小学门口卖葱油饼,老板家的葱太香了,最近生意好了不少,欢迎大家来吃葱油饼呀~”
客人四号:“这葱味大,一点点就能明显提味,性价比真的很高,肯定得多买点存起来了。”
姜蘅:“厉害!”
一开始她只想着克制一下大量囤货,但没想到普通客人也这么买,三十斤小葱也就能卖九十位客人,作为一个才做生意两三个月的新手老板,姜蘅也没料到这种情况,她都是吃新鲜葱的。
于是拉着姜芃一起商量,干脆决定——再次限量,每人最多买五元的,保证类似葱油饼老板这样的客人能买到的同时,剩下的就当搭头送!
只要买菜,就送几根。
超过两百元送两块钱的量、超过五百元就送五块钱的量,不止摆摊送、预定也送、网店那边也要送;这样想买的客人来早点也能买到、只想用葱调个味的客人都不用花钱,也能有葱。
这个决定让大部分客人都挺高兴的,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在五点半这个点抢到摆摊的前排,想囤货的客人也可以继续囤,就是比之前要稍微难一点。
所以工作量相对少一点的陈阿英还要负责用稻草将小葱捆成一小把,刚好凑到两元、五元的量,方便姜蘅到时候直接当搭头放客人的袋子里。
确认后,姜蘅正要发送,姜芃道:“等会儿!我想着要不降低一下配送门槛儿?”
姜蘅心头微动:“那降低多少合适?”
姜芃兴致勃勃给她商量:“群里好多客人都抱怨凑不到五百,跟人拼单有时候也不方便,而且我这小皮卡能装好多了,咱们降低一下门槛儿,两百元就能配送,当然我的配送费也要降低一点,三块钱一家怎么样?”
能满五百的大部分也不会降低购买总费用,还能多出不少两百元的订单。
配送单价降低也不影响她总收益,反而多了还会提高一些。
姜蘅觉得很有道理,很快答应:“可以呀,配送费就五块吧,三块太低了。”
姜芃开心道:“嘿嘿~谢谢老板!!!”
姜蘅笑眯眯:“也谢谢你,给我减负。”
随后便将原本准备好的文字重新编辑一下,满五百包配送变成了满两百。
发送出去!
最近她都是这个点发送预定消息,因此很多人都差不多点等着了,一看这情况,群里立马热闹了:
【哇!!!降低配送门槛了!】
【两百我终于可以了,哇咔咔,老板,整个县城都可以送吗?我家在县城边边(对手指)】
【小助理姜芃:可以@吃俺老孙一棍】
【真羡慕你们,要是市中心也能配送就好了】
【哈哈哈,那就有点远了朋友,四五十公里呢!】
没办法,他们这个小城市占地面积其实不算小,但山多,中间被几个大山一阻挡,距离立马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