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公办的语气,一如他此刻的身份。
「好,你开车也要注意安全,不用担心我啦。小牛马最会挤地铁了!」
「嗯嗯,正准备开车。你记得吃早饭。」
池锦深吸一口气,将那一丝微不可察的失落压下,迅速起身。今天是硬仗,她必须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
出门洗漱,才发现桃子并不在家。看来整个元旦假期,她都没回来过,大概率是回家陪父母一起过了。
……
《面孔》编辑部内,晨间的忙碌气息扑面而来。池锦端着咖啡走进小会议室,几位骨干编辑已悉数到场,今天的选题会由她主持。
趁着选题会还没开始,大家还有时间闲聊几句。
“池编辑,早!”
“早。”
“师父早!”段兴澈高高兴兴地打了个招呼,朝她挤眉弄眼,“假期过得太快了。”
这几天她和桃子一直没见面,甚至连和陈以声确定关系这件事都没来得及说。不过根据朋友圈的内容推断,桃子应该和段兴澈在一起跨年。
池锦揶揄道:“你小子看起来过得很不错啊。”
“你们去哪儿玩了?”方唐笑盈盈地插话问道。
“我嘛。”段兴澈挠挠头,“海滨公园看了下表演,烟花灯光确实还不错,就是人太多了。”
池锦背后发凉,幸亏他们没遇见。万幸万幸。
“怎么样?我看我朋友圈里去的人还不少呢。我们家小孩吵着要去看呢。”方唐问道。
“放寒假的时候估计没这么多人,可以去看看。”
有编辑开始分发备选选题稿,众人纷纷落座。会议开始后讨论激烈,主编杜燕妮坐在长桌尽头把控方向,甚少发言。池锦今天状态极佳,时而一针见血地指出逻辑漏洞,时而激发团队的新想法。
她完全沉浸在工作状态中,思维缜密,决策果断,隐约有了几分陈以声过去在《面孔》时雷厉风行的影子。
最终,《面孔》下月的核心方向和几个重点专题初步定调。散会后,池锦立刻回到工位,争分夺秒地细化下午汇报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支撑。
「抱歉,中午和几位副总编一起吃饭,晚上补偿你火锅。」
池锦正忙得焦头烂额,本也无心午饭,便只让秦显成帮忙带了个三明治草草果腹。她几乎整个中午都没离开座位,反复检查ppt的逻辑链条,核对每一个数据来源,预判陈以声可能提出的任何尖锐问题。
距离汇报开始还有半小时,池锦抱着笔记本和整理好的材料,走向楼上会议室。走廊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
会议室的冷气依旧充足,长条桌光可鉴人,泛着公事公办的清冷光泽。池锦走进时,《童年》和《秋日来信》的责编已经到位。《sunday》的责编稍后也到了。
几乎掐着点,会议室的门被推开。陈以声在那位高挑精干的助理陪同下走了进来——今天林总编的助理不在。他依旧是那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面容冷峻,气场迫人。他没有看任何人,径直走向主位坐下,将笔记本置于桌面。
“开始。”声音低沉,没有一丝冗余情绪,直接为会议定下基调。
《童年》责编率先汇报,重点阐述了下月刊的“童年游戏回忆”专题策划及跨界合作意向。陈以声听完,指尖在平板上滑动了几下。
“情怀需要商业支撑。跨界合作的品牌调性与《童年》的受众匹配度分析报告我看不到。预期销量提升的数据模型过于乐观,依据不足。重新评估,明天中午前我要看到修正案。”
语气平淡,却字字砸在关键点上。《童年》责编额头微微见汗,连声应下。
《秋日来信》的汇报侧重于打造“秋季”为主的恋爱专题,听起来轻松愉悦,应该很受学生党欢迎。
“注意同质化的问题,以及《秋日来信》近两年非常严重的流失问题,下次汇报时我要看到解决方案。”
轮到《面孔》了。
池锦深吸一
口气,站起身,走到投影仪前。她能感觉到那道最让她紧张的目光终于落在了她身上,冷静、审慎,不带任何温度。
她稳住心神,开始汇报。声音清晰,逻辑流畅,从市场趋势分析到内容规划,从重点选题解读到风险预案,数据详实,层层推进。
汇报完毕,会议室内有片刻安静。
陈以声抬起眼,目光锐利如刀,直接看向她。眼神是纯粹的上位者对下属工作的审视。
“还是三个问题。”
他开口,声音冷硬。
该面对的总要面对,池锦保持微笑:“您说。”
“第一,关于新媒体‘都市减压’专题,你提出质疑‘轻解压’是消费陷阱,立意尚可。但《面孔》的立场究竟是批判,还是引导?如何把握这个度,避免显得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挣扎的读者群体?你们的采编团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洞察力和笔力来驾驭这个深度?”
问题直指核心,甚至比质疑数据更让池锦心惊。这考验的不仅是策划,更是团队的底层能力。
池锦强迫自己冷静应对:“我们的立场是观察与启发,而非简单批判。团队已做过初步街头访问和问卷调研,会确保内容扎根于真实困境。访谈对象也会涵盖心理学家、社会学者以及普通上班族,力求多维呈现,引发思考而非说教。笔力方面,这个专题将由方主编亲自牵头,核心成员参与。”
陈以声面无表情地听着,指尖在平板上记录了什么。过了几秒,他毫不留情地回应:“方唐吗?她功底不够,最好换成杜主编或江主编牵头。”
“第二,时代面孔选定那位转型科学家,方向有价值。但他的故事,最终落点是歌颂个人选择,还是折射更深层的结构性困境?《面孔》的人物报道,不应止于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明白。我们会深挖其转型背后的学术环境、社会评价体系、理想与现实冲突等深层原因,力求呈现一个时代切片下的复杂个体,而非单一的成功学或情怀样本。”
“不用说得这么官方复杂,说简单些,你们接下来打算做什么?”陈以声打断她,问题直接而务实。
池锦迅速调整思路,语气沉稳地接续:“我们接下来会分成两步:首先,安排深度访谈,不仅采访科学家本人,还包括他的前同事、家人,以及他现在纪录片领域的合作者,力图多维度还原他的选择轨迹和心路历程。其次,我们会搜集并研读国内外关于科研人员转型的社会学报告和案例研究,试图将他的个人故事放在更广阔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报道更具普遍性和社会意义。”
“第三。”陈以声顿了顿,目光更沉,“流量互引方案。你预期转化率提升15%。我要看到支撑这个数据的、更细化的渠道分解和用户行为路径分析。以及,新媒体端反哺纸媒销量的具体抓手是什么?不能只有模糊的方向。”
这个问题相对具体简单,池锦暗自松了口气,流畅报出了几个关键渠道的过往数据对比和本次的优化策略,并补充了结合线下渠道促进转化的初步想法。
陈以声听完,沉默了几秒。那几秒钟,会议室落针可闻。
最终,他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平板:“思路还算清晰,数据支撑也相对完善,优于其他几个编辑部。《面孔》此次转型尝试激进,风险与机遇并存。所有预案必须到位,我要看到每周进度简报。散会。”
没有一句表扬,甚至带着更严厉的督促,但“思路清晰”、“数据完善”这几个字从他口中说出,已是对她工作最大的肯定。而且,他明确指出《面孔》的规划优于其他几家,这在公开场合极为罕见。
池锦微微颔首:“明白,谢谢陈总编。”
她回到座位,感觉到《sunday》责编投来的复杂目光,以及《秋日来信》责编略带佩服的眼神。
《sunday》的汇报随后进行,陈以声同样提出了几个关于国际化视角落地本土化不足的尖锐问题。
会议结束,陈以声率先起身,与助理低声交谈着离开,自始至终没有看池锦一眼。
池锦落在最后,慢慢收拾东西。走出会议室,阳光洒满走廊,她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微微汗湿。
一场硬仗,终于结束。
呼,自己的专业疆域,她守得还算成功。
虽然过程令人捏一把汗,但结果,似乎还不坏。
而陈以声,在工作场合,果然是一视同仁、铁面无私的阎王。
也是让她不得不拼尽全力、才能勉强跟上其步伐的,耀眼的存在。
第64章 .地下恋情
傍晚时分,《面孔》编辑部依旧灯火通明。池锦揉了揉发酸的脖颈,终于将陈以声要求补充的细化方案发送成功。邮箱提示音刚落,手机就震动了一下。
陈以声:「地下停车场,b区。车已热好。」
后面跟了个小小的火锅表情包,不知道从哪里搜索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