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都无敌了,还做什么警察 第205节
    “查看航母团队前十名技术高管……”
    肖阳下达指令。
    刹那。
    虚拟巨幕分割,出现十个监控画面,以及定位信息。
    十名技术高管,其中包括总指挥、工程师、设计师……
    全部出现在虚拟巨幕上,呈现在肖阳面前。
    懂行的都知道,这些人随便单拎出来一个。
    那都是爸爸级,普普通通的都是部级待遇。
    有的甚至还挂着军衔,起步都是大校少将。
    通过监控视角。
    肖阳观察着这些人所有表情、动作……
    利用微表情心理学开始分析排查异常。
    七八分钟后。
    肖阳摘下眼镜,失望的摇了摇头,“这东西没用。”
    科技再好,也看不透人心。
    想要找到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必须要近距离。
    甚至近距离你都不一定能找到!
    肖阳对黄志强说道:“带我去见见人!”
    十几分钟后。
    004母舰总指挥办公室内。
    电子门自动开启。
    一名秘书领着肖阳,来到了一名中老年人面前。
    对方年过五旬,身姿依旧挺拔,眉宇间透着一股淡泊与豁达。
    见到肖阳的时候,他的笑容如冬日暖阳,温暖而亲切,伸手。
    “赵总您好。”
    肖阳姿态很低,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自我介绍,“公安,肖阳!”
    “公安?”
    赵志新眨了下眼,笑问,“不是国安吗?”
    “可以是。”
    肖阳微笑,“但我比较喜欢公安的身份。”
    “哈哈……”
    赵志新笑了起来,“有意思的小家伙。”
    “这个不重要。”
    肖阳看着对方,“重要的是,咱们这里有间谍了,您清楚吗?”
    游隼之眼,开启!
    第155章 你这么一说,我可就来兴趣了
    从获得了游隼之眼,肖阳发现这个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大变态。
    不光可远视,也可以近观,发现普通人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
    例如,瞳孔变化!
    最能反应一个人内心的其实不是表情,而是眼瞳。
    人们能控制表情变化,但人们控制不了瞳孔变化。
    重点,心理。
    惊喜、恐惧、刺激、兴奋、惊吓……都可以导致瞳孔放大、缩小、跳动、收缩。
    可以把一个人的内心反映的淋漓尽致。
    问题是有多少人的视力,不近距离观察,不贴脸观察,能看到他人的瞳孔变化?
    肖阳能。
    此时。
    他就在观察眼前这位总指挥的双瞳变化。
    只要对方的内心出现紧张、惊惧、戒备等变化。
    都不会逃过肖阳的游隼之眼。
    结果……
    赵志新蹙眉,瞳孔正常,点点头。
    肖阳松了口气。
    微表情、瞳孔变化……都没问题。
    当然。
    作为一艘航母建造总指挥,本来就不会有问题。
    要是真出问题,都不止是天塌了。
    会血流成河!
    “打扰了。”
    肖阳点头微笑,转身离去。
    赵志新:???
    瞅着那小家伙的背影,有些愣神。
    一天时间。
    肖阳见了几十个‘高管’。
    然后。
    他坐在大楼外,靠着楼墙,叼着一支烟瞅着夕阳发呆。
    出事了!
    因为肖阳把挂都开了,居然没有找到一个有异常之人。
    对劲吗?
    “没发现?”
    坐在一旁的黄志强,脸色更加凝重了。
    “我现在有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
    肖阳眼神游离,“你可能不爱听。”
    “有多大胆?”黄志强眼皮乱跳。
    “就算咱们查满七天,大概也不会找到任何异常。”
    肖阳一字一句,“除了那份名单,应该没间谍了!”
    黄志强的瞳孔骤然放大,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
    那样子仿佛被雷击中一般,呼吸都停滞了几秒。
    你,你在开什么玩笑?
    被杀的小情侣是假的?
    那名自杀特勤是假的?
    就算是,那份名单却是真的,做不了假,国安查过了。
    你现在居然告诉我,造船厂里没有间谍了。
    确定不是在羞辱我的智商?
    “还记得我问过你,如果找不到人,会有什么后果吗?”
    肖阳再次一字一句,“宁枉勿纵!”
    黄志强愣在那里,眼神空洞,嘴唇微微颤抖。
    “有没有可能他们的目的本来就不是技术、也不是知己知彼,是破坏?”
    肖阳冷笑,“而破坏,不一定就是真的破坏,比如,让004停工就行了。”
    “有什么意义?”
    黄志强整个人像被施了定身咒,喃喃,“早晚还不是下水,顶多晚上一段时间。”
    “意义太大了,004下水,一定程度可以改变某些规则、格局……太多的可能。”
    肖阳深吸了一口气,“只要不下水,可以让某些国家减缓崩盘的脚步,对不对?”
    黄志强张大了嘴,发不出任何声音。
    因为,他只是一名国安警察。
    肖阳说的这种东西,已经脱离了他思维,进入到知识盲区。
    举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