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盛唐挽歌 第812节
    很快,在笼火城签押房里,史思明见到了关中朝廷派来的使者李萼。
    史思明一屁股坐到签押房中的主座上,也不说话,对着一众部下摆了摆手。
    文士平洌,武将牛廷玠、辛万年、高鞫仁、骆悦、蔡文景、向贡等人,皆安静的退出签押房,只留下耿仁智一人在旁听候差遣。
    “说吧,什么事?”
    史思明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看着李萼询问道。
    “天子诏书在此,册封史将军为幽州节度使,不必派遣质子入长安。”
    李萼面色平静说道,说完将手中的诏书交给耿仁智,后者递给史思明。
    “当初本帅从贼,乃是被胁迫。如今归顺朝廷,正是应有之意。”
    史思明淡然说道,甚至连“感激涕零”都不愿意装一下。那样子好像是在说:你们现在是在求老子。
    “史将军深明大义,乃是我大唐武将之表率。
    只不过……”
    李萼忽然顿了一下。
    史思明沉声问道:“只不过什么?”
    “只不过史节帅打算什么时候发讨贼檄文呢?”
    李萼不卑不亢询问道,双目直视史思明,丝毫不退让。
    古代通信不畅,各地交通阻隔,信使往来一次需要十多天的情况也是有的,那如何判断一方势力的政治态度是怎样的呢?
    答案就是发檄文后张贴四方。
    发了檄文,就类似民国军阀混战时的“通电全国”。
    檄文往往代表着政治信誉,发了檄文,就无法明着朝三暮四了。
    如果将来要倒戈,就必须再发一次檄文。为什么偷袭关羽的江东势力被人称为江东鼠辈?就是因为他们背刺之前连个檄文都不肯发一个。
    很显然,李萼是懂行的,不好糊弄。
    史思明打哈哈说道:“发檄文的事情,本帅要与部下们研究一下。天使不要着急,在幽州城内等消息便是了。”
    发檄文是不可能发的,史思明还打算在长安朝廷跟洛阳伪朝廷之间游走,索要好处呢。
    那怎么能随随便便发檄文呢?
    再说了,长安那些脑子有坑的官僚们,认为给个名义,就算是拉拢了?
    史思明可不这么认为。
    他在皇甫惟明起兵前就干到了平卢节度使,几乎是跟皇甫惟明平起平坐。现在朝廷还是封他幽州节度使,那这起兵不白忙活了么?
    任何人,对于自身实力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长安那些中枢朝臣们,还没完全意识到他们的实力已经很孱弱了。
    其实史思明也不知道自己的实力有多强,所以他的态度也就很暧昧,希望通过现实中的一次次试探,来明确自己的能力上限在哪里。
    李萼没有说什么狠话,而是对史思明点点头说道:“那在下便在幽州等史节帅三日。”
    说完便独自离去了。
    李萼走后,史思明这才对耿仁智询问道:“你以为如何?”
    “节帅,李琬如今被李宝臣控制,那李宝臣不就是张忠志么。
    走狗屎运上位,从前在幽州公干的时候,谁又把他当回事了?
    大丈夫生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李宝臣这种货色,给史节帅提鞋都不配!
    现在朝廷递过来梯子,大帅接过便是。幽州山高皇帝远,长安那边就算要做什么事情,也是鞭长莫及。
    此时不跳船,以后便不方便跳船了。”
    耿仁智一脸激动的说道。
    很显然,李宝臣从前给人的印象都是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大家都不愿意在这个傻子麾下办事。
    更别提史思明此前的起点就很高,又有幽州大族辛氏鼎力相助。
    说史思明可以一统天下,肯定是痴人说梦。但他裂土封王,横行幽州,绝对绰绰有余。
    耿仁智的意见很明确,就是坚决的发檄文,跟李宝臣划清界限。
    “发檄文的话,就中了朝廷的挑拨离间之计了。”
    史思明摇摇头说道。
    他在平卢镇耕耘多年,对于幽燕之地的军情民情深有体会。
    朝廷此前也经常派一些关中人士空降到幽燕边镇,作为军政民政主官。
    但这些人根本无法在本地扎根,又或者被本地同化,和本地大族达成妥协。
    他们有的灰溜溜的滚回关中,有的对朝廷阳奉阴违,有的则干脆就直接造反。
    与凉州等西北边镇,从丝绸之路中获取大量好处,地方势力希望搭大唐的快车不同。幽州与更北面的地方,本地势力一直都是作为大唐的“防火墙”存在。
    守边是要守的,好处是没有的。
    在幽燕之地的分裂势力,不需要什么“大义”。这里的大义,天然就是和平独立!而在其他地方的分裂势力,就得找一个名正言顺的“旗号”了。
    要么自立为王,要么拥戴朝廷,没有第三种选项。
    史思明看明白了这些,所以他希望自己“不动声色”的与李宝臣做切割。
    反正我不再打出反抗朝廷的旗号,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但是我就是什么都不说,主打一个闷鸡吃白米
    看到耿仁智还有疑虑,史思明继续解释道:“近期加大力度招兵买马,然后找长安朝廷讨要粮饷,看他们给不给。李宝臣若是派遣使者,将使者赶走便是。”
    耿仁智还想再说什么,但看到史思明心意已决,于是抱拳行礼道:“谨遵节帅之命。”
    等耿仁智离开后,史思明将谋士平洌叫了进来。
    “本帅欲扩军,朝廷又递过梯子来招安,你认为该怎么办才好?
    幽州粮草一直受其他州县供给,缺粮要怎么解决?”
    史思明翘着二郎腿询问道。
    平洌思索片刻,对史思明叉手行礼道:“节帅带兵南下赵州、冀州等地,便无缺粮之忧。既然已经占据朝廷大义,攻城略地也是必由之选。”
    “言之有理。”
    史思明微微点头说道。
    平洌的想法,跟他基本一致。
    史思明不想对外发檄文,但是会用攻城略地,来向朝廷证明“忠诚”!反正攻下的地盘都是自己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发檄文的事情,你以为如何?”
    史思明又问。
    平洌摆了摆手道:
    “大可不必。李宝臣虽然不值得同情,但节帅还是需要他来牵制关中朝廷,防止朝廷剪除藩镇。
    关键时刻,拉李宝臣一把,也是应有之意。发檄文是作茧自缚,没有必要。”
    “嗯,正是如此。”
    史思明点点头,决定把李萼在幽州城内晾三天不理睬,时间过了让他回去就行了。
    发个屁的檄文!
    “节帅,不如派人去洛阳,讨要赵州、冀州的管辖权。李宝臣若是给,咱们就替他挡住河东来的兵马。
    若是他不给,咱们正好有借口师出有名。”
    平洌嘿嘿一笑建议道。
    不得不说,文人肚子里的花花肠子就是多,这一茬史思明可没想过。
    话说回来,接受朝廷的册封但不发檄文,找李宝臣讨要两州的管辖权,做打仗和谈判的两手准备。
    这一手确实是妙。
    “甚好,去安排吧,事成之后重重有赏!”
    史思明心情大好,直接挥挥手。
    “请节帅放心,属下这便去安排。”
    平洌领命而去,签押房内就只剩下史思明一个人。
    他托起下巴沉思当前的局势,细细想来,竟然发现目前幽州藩镇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长安朝廷对于河东的薄弱掌控,使得河东唐军处于半独立状态,已经不受朝廷调遣。幽州这边压力大减。
    李宝臣在洛阳挡住了关中唐军东进的去路,使得幽州这边处于战略后方,可以安心的招兵买马。
    同理,李宝臣在应付关中那边兵马带来的压力就已经手忙脚乱了,幽州这边不背刺他就已经要偷笑,这位宝辰大帅,又哪里有余力打到幽州来收拾史思明呢?
    至于河南那边,就更不必提了。估计会跟朝廷争夺运河的主导权。无论是战是和,都会牵扯长安那边很多精力。
    无论怎么看,幽州这边都是“比较闲”的地方。
    金角银边草肚皮,幽州正是处于金角的位置,战略优势十分明显!
    这一波闯荡,最后赢家,居然是我自己?
    “难道所谓天命,正是加在我史某头上么?”
    史思明自言自语道,一时间信心膨爆!他忽然感觉,自己将来登基**,好像也没有那么远吧?
    要不,以后建个国,国号“大燕”?
    史思明的野心一下子上来了。
    第560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卷完)
    当!当!当!
    当!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