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盛唐挽歌 第692节
    哪怕是武夫,也不期盼未来是这样的世界。
    方有德很理解崔乾佑为什么要如此坚持,哪怕他知道基哥现在昏聩无能。
    就好比自己坚持要维护大唐的荣耀一般。
    其实,他们二人都是在螳臂当车。
    看到崔乾佑,方有德就好似看到将来的自己。
    一样的兔死狐悲,一样的物伤其类。
    ……
    开封城外,一支由十艘漕船组成,来自扬州的船队,被何昌期带着银枪孝节军一百多精兵给拦截在渡口。
    将押送漕船的团结兵缴械,将船夫们看押起来后,一箱又一箱的辎重,从漕船上卸货,并分门别类入库。
    兵戈、箭矢、盔甲、军服等军需物品,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节帅,我们这次可算是发财了。朝廷真愚蠢,明知道运河不能用了,还下令江南往长安输送军械,这命令我这种脑子都不会下的。”
    何昌期一边得意洋洋的给方重勇介绍收缴了多少物资,一边吐槽朝廷蠢笨如猪。
    方重勇看了一眼身旁面色尴尬的郑叔清,连忙拍了拍何昌期的肩膀说道:“带着兄弟们搜仔细点,对了,漕船也扣押了,就说汴州军需,奇缺漕船运粮。”
    “得令!”
    何昌期领命而去,走路的模样都嚣张了几分。
    方重勇转过头看向郑叔清道:“这一手真是妙啊。”
    “嘿嘿,反正是圣人送的,不要白不要嘛。”
    郑叔清摸着下巴上的小胡子奸笑道。
    第482章 徒劳的挣扎
    咚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
    深夜,鼓声大作!那是有人夜袭大营的预警之声。
    方有德从容的将头盔戴上,慢悠悠的走出帅帐。营门处的厮杀还在继续,但看起来已经没有大碍。
    “方大帅算无遗策,已经猜到崔乾佑要夜袭大营啊。”
    不知什么时候李泌已经来到方有德身边,对其拱手行了一礼。
    “雕虫小技而已。”
    方有德冷哼一声,也不知道他口中的“雕虫小技”,是说崔乾佑不该夜袭大营,还是说防御这种级别的夜袭压根就不是什么事。
    还不到一炷香的时间,远处的喊打喊杀声就渐渐小了,好像是崔乾佑的兵马退走了。
    一个亲兵走上前来,对方有德抱拳禀告道:“大帅,敌军已经退回黄巷坂,我们要追击么?”
    “穷寇莫追,留一部分人在周边巡视,其余的人,继续睡觉。”
    方有德对亲兵吩咐了一句,说完便朝着帅帐走去。
    李泌连忙拉住方有德,有些疑惑问道:“大帅,潼关易守难攻,敌军好不容易出击袭营,我们何不尾随而至?就算不能破城,也必定能挫伤他们的士气啊。”
    “要去你自去便是,本帅是不去的。”
    方有德丢了一句话便走,压根不想再跟李泌多废话什么。
    说到大的战略和国策,李泌是个明白人,但具体到行军打仗,他就搞不定了。李泌读死书一般的想用“倒卷珠帘”破潼关,而方有德却是知道,崔乾佑必定在黄巷坂的山道两旁设下了伏兵。
    此番夜袭是假,诱敌是真。方有德两世为人,如何看不出这点小伎俩。
    由于信息不对称,崔乾佑并不知道太子李琩已经绕路走商洛道,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事。
    潼关这边看似热闹,不过虚晃一枪而已。方有德不着急破城,便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实在是没必要无聊上去送死。
    “此番崔乾佑不过是诱敌而已。穷寇莫追,敌军出城几次,我们就把他们打跑几次。
    只要长安那边断粮,潼关内外断绝成为孤城,便无法坚守。”
    穿着天子龙袍的高适,上前对李泌解释道。
    简单来说,就是崔乾佑现在做的事情,应该是赶紧的回长安稳定局面,或许还能拖延几天。
    而现在的情况,表面上看是他在挡住方有德,实际上则是被方有德拖在潼关不能动弹。若是崔乾佑坐镇长安,某些人要扶持李琩上位,还颇有些麻烦。
    李泌很快便理清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沙场交锋,从来就没有什么公平可言啊!”
    李泌忍不住感慨道,感觉最近一段时间,他收获颇丰,看清楚,想明白了很多人世间的道理。
    战场上只有输赢的区别,哪里有什么公平?
    想想崔乾佑拼尽全力使出各种手段,却好像是一只技巧出众的螳螂而已。
    李泌心中有些悲凉,因为天道是无情的,人不能胜天。
    从一开始,崔乾佑就已经输了。
    哪怕是很厉害的人,也不能胜天,甚至连这句话都不敢喊出口!
    崔乾佑,可惜了啊。
    李泌轻叹一声,回到了自己的军帐,拿起一卷《道德经》开始读起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在军帐内回荡。而门外值守的士卒,听起来却只是“咿呀咿呀”好似蚊子一般的嗡嗡声,压根无法分辨词句。
    ……
    商洛道,是一条在大唐官府地图上不存在,而民间却非常活跃的一系列路线。它不是一道路,而是连通了很多地方,如同血管一样大大小小的路线。
    没有官府的驿站,却又不缺补给粮秣水源的铺子,甚至可以提供住宿。
    俗话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商洛道成功的秘诀在于,它连通了洛阳、荆襄、长安三地。其中大部分路线是官道,而少部分翻山越岭的小路,则是商洛道的“点睛之笔”。
    这些小路是商贾们走了数百年才形成贸易线路,正是有了这条捷径,荆襄的商贾们才能跟长安与洛阳这两大商埠对接。长安以南走蓝田出武关这条路,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贸易路线。
    商洛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古人没事偏要在山里转悠找路。而是有着非常迫切的经济需求,为了赚钱而不断开拓而已。
    一路走来,李琩感受到了来自民间的伟大力量。
    这条路时而要翻山,时而要过河。但无论是何种地形,都可以骑马上路。很难想象,没有大唐官府的介入,没有驿站提供食宿马匹,这一路却可以补给不缺。
    官府做不到的事情,百姓们做到了。
    逢山开路不算稀奇。
    遇水搭桥,还能时不时维护这些看似简陋的桥梁,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殿下,这条路之所以会成这样,是因为荆襄那边的茶叶和土特产,不能靠人力肩挑手提,必须用驴子或者骡子驮运。
    路若是不能骑马,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鲁炅看到李琩一副思索的模样,便开口解释道。他们正在翻越熊耳山,翻过山以后,前面便是蓝田关。
    熊耳山这一段看似艰难险阻,实则早就有人开好了路。
    “孤明白了。”
    穿着唐军军服的李琩微微点头道。
    “殿下,等会下官便会以换防为由,通过蓝田关。请殿下耐心等候,莫要表明身份,节外生枝。”
    许远对李琩行礼道,提醒了一句。
    自从李琩一行人过了武关后,他便带着部分守军加入了行军的队伍,负责在前面开路。
    放眼望去,熊耳山各山头道观林立,其中有祖师庙、灵宫庙、老君庙、大圣殿等道家庙宇,香火鼎盛。他们进入熊耳山后,沿途便遇到了不少道士。
    这些人都是行色匆匆旁若无人,就好像没看到他们一般。
    这一路李琩看到了很多不曾见过的人间风景。
    不仅是闲散的和尚道士,匆匆行路的商贾,麻木耕作的农夫,假笑跑堂的伙计,千人千面,人生百态。
    芸芸众生,都在忙着自己眼前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小事。
    无论基哥是天子,还是他这个太子登基为天子,似乎对这些人的生活,都没有太大影响。
    商洛道附近的州县都比较偏僻,历来战乱就很少,经济也相对落后。
    这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清苦。虽然不至于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地步,却也对政局的变化缺乏敏感性。
    李琩忽然感觉,其实哪怕大唐某一天不在了,对他们来说也是无所谓的。
    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也不过是说说而已。
    王什么王,王八还差不多!
    李琩忍不住自嘲一笑,这世间少了哪个皇帝,百姓都一样要过日子!
    王图霸业,都是做给别人看的,都是在自我感动,实际上啥也不是!
    他忽然停下脚步,有点不想去长安了。
    “殿下,您怎么停下来了啊?”
    鲁炅看到李琩毫无征兆的就不走了,上前低声询问道。
    “孤登基做了天子,又能如何呢?”
    李琩忍不住长叹一声道。
    “殿下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想一想天下人啊!”
    鲁炅有些急了。
    太子在这个节骨眼搞幺蛾子,那是会死很多人的!
    “孤只是有感而发罢了,你们不必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