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盛唐挽歌 第449节
    说完,车十将一脸意犹未尽的模样,似乎还有话想说。
    方重勇微微点头笑道:“继续说吧,你是老兄弟了,知道本节帅的脾气。”
    “好的节帅,那末将就斗胆说了。
    末将以为,节帅来伊州所行之法,都是长治久安之策,深谋远虑不亚先贤,胜利可期。
    节帅是想巩固我大唐之边塞防务,故而一切都是有的放矢。
    所谓洞中窥豹,可见一斑。节帅吊民伐罪,有所为有所不为,末将深以为然。
    节帅之志,绝不在烧杀抢掠。
    为将者有五德,谓之:智、信、仁、勇、严。
    说服北庭都护谓之智,大军不入伊吾谓之信,抚恤伊吾军勇壮谓之仁,远征军秋毫无犯谓之严。
    如今方节帅只需要带着远征军勇闯小勃律,便是五德皆备,横扫西域大获成功不在话下。”
    车十将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通,总结就四个字:节帅赛高!
    靠,这踏马是个高手啊!虽然是拍马屁,却是拍得言之有物!
    方重勇忍不住上下打量了车十将一番,顿时发现这位年轻军官俊朗不凡,身上还带着一些儒雅之气,与普通的军中丘八颇有不同。
    他以前只知道对方姓车,从来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于是轻咳一声询问道:“那个,你是车……”
    “末将名叫车光倩,陕西武功人,第一批进入银枪孝节军,年幼熟读诗书,如今弓马娴熟,对方节帅忠心耿耿!”
    车光倩连忙表忠说道。
    这是在拍马屁?不,这只是在和直属领导套近乎拉关系,事关军中生死。
    一点都不觉得羞耻。
    这个年代,军人只需要注意两件事:杀死敌人,同时不被敌人杀死。
    所有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这两样展开。
    而跟直属领导打好关系,显然可以在关键时刻,得到更好的掩护,这是不是提高了自己的生存概率?
    所以车光倩内心非常通透,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方重勇不动声色的微微点头,此人名字有点娘,难怪以前都没怎么听过他的名字。这家伙平日里不显山露水的,却又在不断的观察思考。果然,银枪孝节军里面就是藏龙卧虎啊!
    难怪当初会从神策军中脱颖而出,方重勇记得自己当初可是没挑多少人的。
    “你家先祖,是不是就是那位……”
    方重勇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却见车光倩苦笑道:“是,同僚们都说是抓萤火虫的。”
    成语“车胤囊萤”的那位车胤,就是他们家祖先。
    这个在当时很轰动,不过现在看来,套路早已过时也就那样了。特别是在丘八们眼里,有时间不好好读书,反而去抓萤火虫当灯笼照明,这不是闲着没事那啥嘛。
    属于典型的世家时代行为艺术。
    只是文人们的孤芳自赏罢了,其他人,谁还会真以为这是在干正经事啊?
    这都是那个时代为了搏一个“好学”的人设,故意给自己创造的“非物质遗产”!与之类似的还有“卧冰求鲤”“凿壁借光”等等。
    杜甫这样的诗人或许很喜欢吹这个,军中丘八谁会管你家先人有没有抓过萤火虫!
    “今夜有个饭局,你来我旁边帮忙倒酒。把嘴巴封起来,把耳朵竖起来,好好看好好学。”
    方重勇拍了拍车光倩的肩膀殷切说道。
    “谢节帅栽培!”
    车光倩大喜,没想到进入军中核心圈子的机会,就这么来了!
    在他看来,何昌期打仗是挺猛的,但除了打仗以外的事情,那就有点……不,应该说是相当粗犷了。
    ……
    刚刚入夜,伊吾军的高层,包括军使和副军使,北庭都护府的副都护夫蒙灵察、马璘等人,都齐聚方重勇所在帅帐。
    众人在地上铺了一层毛毯,随后席地而坐。所谓“酒宴”,也不过是摆上了一些伊州本地的时令瓜果,还有烤好后在上面撒上粗盐的切片羊肉罢了。
    酒水也是就近在伊吾城内的市集上采买的葡萄酒,品质相当一般。
    因为今日众人齐聚,本身就不是为了吃饭的。
    “本大使从前还在故乡生活的时候,听过这么一句谚语,就叫不为宾客者,皆为菜肴。
    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方重勇端起木制酒杯,却又不肯喝,只是环顾了众人一番,饶有兴致的询问道。
    在场所有人都面露思索之色。
    只有何昌期大大咧咧的说道:“节帅这话可谓是通俗易懂,你不坐餐桌上,那自然会成为其他人的盘中餐嘛,所谓弱肉强食不外如是。”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话好理解。
    不好理解的是方重勇为什么要在现在这个场合说这个话。
    比较耐人寻味。
    “方节帅,席间在座的都是粗人,您有什么话,直说便是了。”
    夫蒙灵察尴尬笑道。
    “我大唐,在西域是要行王道,让这片广袤的地域,成为王道乐土。只不过……”
    方重勇顿了一下,见所有人目光都在自己身上,于是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只不过西域的粮食、水源、矿藏、财帛,这些东西都是有数的。有人拿得多,有人就必然拿得少。哪怕是大唐,也没办法一视同仁对吧?有限的土地,养不起生生不息的各族百姓。
    再说了,这西域小国众多,有的如今已经是大唐的州县,其国民已经是大唐子民。
    有的却尚未编户齐民,甚至还有些小国朝秦暮楚,心怀不轨。
    大唐的恩德,也是有选择性,有偏向的。它只会沐浴在某些地方,沐浴在某些尊敬大唐,愿意为大唐奉献的人身上。
    诸位,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方重勇不紧不慢的说道。
    这话已经说得很露骨了。
    愿意站在大唐这边的人,那就可以上餐桌分一杯羹。
    不愿意站在大唐这边的人,那就对不起了,他们只能成为餐桌上的菜肴。
    因为西域的资源是有限的。
    帅帐内所有人都面色微变,露出深思的表情,揣摩着方重勇说这番话的用意。
    恰如新婚燕尔,锐评《长安十二时辰》
    开题声明顺便叠甲,我不评论别人的书本身如何,不说好也不说不好,而是评论这种社会文化现象。
    近年来文化圈的盛唐风盛行,可以说是这部作品带起来的。
    《长安十二时辰》一共68万字,这是最不起眼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任何关于这本书的其他东西,都没有全书“只有”68万字来得重要。
    少了写不够,多了要崩塌,这个篇幅已经决定了书一切。
    回归正题。
    看到这篇书评的读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初恋,有没有新婚过。我时常都跟别人说,真诚的婚姻和真诚的感情,当说出“天长地久”的那一刻时,正在说话的那个人,我相信他此时此刻的感情绝对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
    甚至那时候让他下一秒就因为爱情死掉,他也会无怨无悔。
    这些都是真的,我也相信是真的,没有欺骗没有套路。
    虽然这不代表一个月以后,他们就不能换伴侣。或许那个时候他们换了伴侣,同样感觉幸福。
    假如,写一本小说,或者拍一部电影,让这个时刻聚焦在初恋情侣第一次说出“我爱你”或者希望天长地久那个时刻,让所有剧情都围绕着这一刻,我相信所有观众的思想都会被升华。
    相信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一切其他的都没有爱情重要。
    接下来的问题是,然后呢?
    然后发生了什么。屌丝跟女神亲过嘴以后,甚至床上打过扑克以后,然后呢?然后做什么?
    新婚夫妻甜蜜度蜜月回来以后,他们要面对什么?
    假如三十岁才结婚,他们活到七十岁,这剩下的四十年,他们要面对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读者思考。
    你可以不喜欢任何小说,也可以一辈子不结婚不谈恋爱,但多少对这些还是有些想法的吧?
    好吧,类比的例子说完,回到《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
    书里面反映了很多大唐风貌,虽然其中很多据我考证,都是编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编的很像。更重要的是,观众几乎啥也不懂,大量小白甚至认为唐代也是用银子当货币。
    最最重要的是,跟大量编考据的作者比起来,读者与观众对于盛唐的了解,也快要退化到连外国人都不如的地步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能力与段位都是比较出来的。
    《长安十二时辰》编了不少至今尚未被公开拆穿的考据,但它确实向观众读者反映了盛唐时的长安风貌,瑕不掩瑜。
    假如,我是说假如我现在想续写《长安十二时辰》,要怎么写呢?
    答案是没法写,因为小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情节都是为了整体服务的。
    这个问题,其实也反过来说明了一点,长篇唐代历史文的开头,没办法“借鉴”《长安十二时辰》。
    如果续写《长安十二时辰》,读者会看到什么呢?
    杨玉环越来越“婊”,历史的关键时刻昏招频出,杨氏的人借着她受宠胡作非为,杨玉瑶甚至干涉皇子公主嫁娶,要向她行贿才能婚嫁,让所有不甘心盛唐坠落的读者,想直接捅死杨玉环这个“婊子”!
    李泌这个无所不能的谋士,后来长期处于避祸状态,安史之乱爆发后才出来救场。而以他后续的作为看,更像是神仙人设,只是把大唐当棋局,人世当修行。
    他在乎的是国家,而非百姓死活。
    张小敬应该参与了马嵬驿兵变,大概率也参与了斩杀杨玉环与杨玉瑶全家的行动。当然了,从军队背景看,如果他活得够久,大概还能参加德宗初年的泾原兵变,从功勋战士变成反贼。
    里面一个个色彩鲜明(虽然不一定真实)的人物,会迎来自己的悲剧结局,悲到观众没法看。
    而前期的种种考据,读者看多了已经波澜不惊,再描述纯属多余。甚至好多无聊的读者还会学我一样,上网仔细去查一查其中的古怪。然后会发现大量现编的“历史背景”。
    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浓缩起来是精华,把时间跨度放到十年以上,就会没什么东西好写,剧情节奏松弛到不能看,比老太太的裹脚布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