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盛唐挽歌 第56节
    因为大唐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是绝对供货商与警察的双重角色。吐蕃扮演的,只是消费者与劫匪。
    大唐败了,丝绸之路就死了,大家都跟着一起死。
    吐蕃败了,丝绸之路继续,大家当做无事发生,还有别人来扮演劫匪与消费者。
    此时大多数人当然很难看明白这一点,但方重勇却很容易从已知的历史大势中,将其理解透彻了。
    前世历史上,在大唐衰败后,吐蕃惊觉无利可图,这才想起要自己建立纺织中心。
    结果这后知后觉的游戏在粟特人的帮助下还没玩几年,席卷青藏高原的农奴起义,就把吐蕃打得稀碎,永远都没能再崛起。
    吐蕃这个国家,大概到灭亡,都没想明白自己这几百年来都在忙活什么。
    “现在还差一条,犒赏三军的财帛,从哪里来。”
    方重勇一边想,一边在纸上写道:“可令织染署,在长安研发仿制粟特布,并在扬州、洛阳等地生产销售。所得财帛,以供军需。”
    这是个真正的好主意,但李隆基会不会听,很难说。方重勇本着尽人事,知天命的态度,将其写在纸上。
    他将完成的疏奏看了看,里面简单来说就几条建议而已。
    总结一下就是十六个字:专供军需,改絹为棉;许可运粮,仿布筹钱。
    “我为什么要操这份闲心啊,这难道不该是李隆基要去想的问题嘛。睡觉睡觉,熬夜长不高。”
    方重勇匆忙洗漱后钻进蚕丝被里。
    ……
    第二天,方重勇没等到“催稿”的郑叔清,反而是等来了一个穿着道袍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过是十五六岁,一副道骨仙风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鄙人李泌,得圣人之命,前来这里充当教习。”
    “噢噢噢……”
    方重勇连忙将李泌引进书房。
    双方落座后,李泌淡然笑道:“郎君想问什么都可以问,想学什么都可以学。我知道的就告诉你,不知道的话,我就不说话。”
    方重勇微微点头,忽然想起河西的事情,忍不住问道:“河西之事如何?”
    “河西本无事,唯吐蕃而已。”
    李泌惜字如金,说出了这十个字。
    “那吐蕃又如何?”
    方重勇继续追问道。
    “五如六十一东岱。”
    李泌言简意赅的说道。
    方重勇被他噎了个半死,又不敢问这话到底啥意思,不想暴露自己那空空如也的脑壳。
    气氛一下子僵持住了。
    历史推演测试(晚上还有一章)
    假如安禄山是个“好人”,顺利混到退休了。杨国忠也被提前收拾了,杨玉环也失宠了。总之,这几个表面上的不安要素都被拆除了。
    但是李隆基没死。
    那么,天宝十三载以后20年内的格局,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我先码字准备更新,你们在留言区留言。等更新修订完以后我会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第43章 神童vs神童
    “所谓五茹,与我大唐的道类同,但可掌军事。
    六十一东岱,每个东岱都是一个千户,设千户长。它亦是掌管军事,又管民政。下面从千户长,到十人长,每级都有专职军官。
    同样是军政不分。”
    看到方重勇一脸迷惑的样子,李泌耐心的解释了一番。他虽遍历诸子百家学说,但对时政并不精通。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
    而且平日里李泌是不会这么多话的!
    “明白了,感谢赐教。”
    方重勇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听起来吐蕃的组织形式有点像“八旗”,大同小异。
    同样的部落就是行政单位,也是军事单位。很多组织形式,古今雷同。
    “这一套体系强大么?”
    方重勇忍不住问了李泌一个奇怪的问题。
    李泌摇摇头没说话,按他之前的说法,不说话就是不知道了。
    似乎是感觉自己的态度有点冷漠,李泌最后还是开口解释道:“东岱民户分桂和雍。桂同府兵,雍似民夫。这些人平战结合、武器和口粮自备。一人上阵,全家出征。
    强弱不可一概而论。”
    听到这话,方重勇揣摩了一下。既然桂跟府兵一样,雍跟民夫(辅兵)一样,那这踏马不就是大唐前期的府兵精锐外加杂鱼的配置么?
    只不过是山寨弱化版本的。
    吐蕃军队后勤不如大唐府兵,机动性也不如。整个部落一起上阵,战士在前面打仗,家属在后方提供后勤!
    别看动辄几十万吐蕃军,其实里面真正上阵战斗的远没有那么多。
    “这么多人上阵,若是输了,士卒跑得快还可以理解,家眷怎么办?”
    想了一下,方重勇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如果顾得上就一起走,顾不上,那就……”
    李泌微微皱眉,作为一个对道家学派很沉迷的人,更是信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用句简单的话说,就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一切都是不可强求的。
    那些吐蕃人家眷跑不掉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方重勇问的问题都太过功利,让李泌不喜。现在的他,还执着于“天命论”,觉得世间一切皆有定数,无法强求。
    “我以为事在人为。吐蕃每次出征都将家小置之死地,这种办法弊端明显,吐蕃一定会改变军制。世事无常,不合理的东西,就一定会变。”
    方重勇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说得对。”
    李泌微微点头,没有否认。他现在还在刻苦学习增加阅历当中。今日前来,也不是教授方重勇的,而是奉李隆基之命来试探对方的。
    “如今府兵制度崩坏,未来朝廷要用兵,怎样处置为好呢?”
    方重勇继续发问,看着对方年轻,也没顾忌太多。
    李泌想也没想就答道:“府兵制崩坏,那就重建府兵即可,也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了。”
    没想到居然是这么个答案。
    方重勇心中暗想,这个叫李泌的年轻人果然不简单,也看到了募兵的弊端。只是对方大概也没什么好办法,所以就只能强调“重建府兵”。
    如果府兵可以重建,那李隆基为何不去想办法呢?
    “我在夔州时,听闻如今朝廷用度不足,可有办法纾困?”
    方重勇接着问道。
    “调整官俸、裁减冗员、整顿漕运。”李泌说了十二个字。
    “还有么?”
    “无。”
    “那我没有问题了。”
    方重勇轻叹一声,他对那些经学之类的东西完全不感兴趣,也不认为自己有考科举的必要。李隆基派来的老师,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烈火烹油的时代,趁着还有机会折腾,一定要好好的找一条路,不要被时代的浪潮所吞噬。他真的没有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的事情上面。
    “是圣人让我来试探你是不是神童的。”
    李泌忽然冷不丁说了句吓人的话。
    “然后呢?”
    方重勇好奇问道。
    “我会对圣人说,你不是神童,你是大唐的祥瑞。”
    李泌站起身,对着方重勇行了一礼。
    “不要坑我啊!”
    方重勇连忙拉住李泌的袖子哀求道。
    “放心,刚刚只是戏言。某会说你虽然聪慧却资质平庸。今日回去复命后,某便会去游历天下,行踪不定。长安是非之地,你要时刻警惕身边的危险,告辞了。
    未来再见面,某便要以贫道自居了,后会有期。”
    李泌淡然一笑,随即对着方重勇深深一拜,潇洒的离开了。他来得匆忙,走得亦是匆忙,看得方重勇直愣神的。
    “这长安城,还真是奇人辈出啊。”
    方重勇在门口看着李泌离去的背影,忍不住感慨道。他听郑叔清说过李泌,七岁成诗的神童,十岁便常常出入皇宫跟李隆基谈笑风生了。
    这位不好好在李隆基身边呆着当近臣,居然要去游历天下,难道是因为已经看透尘世的虚伪了?
    方重勇不知道的是,李泌来去匆匆,但并非毫无缘由。
    当日,这位“神童”出身的年轻人,便向李隆基辞行,前往华山游历,自此消失在朝野重臣与皇亲国戚们的视野当中。
    ……
    “专供军需,改絹为棉;许可运粮,仿布筹钱。这封疏奏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