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盛唐挽歌 第16节
    “回左相,夔州这个事情,在下看不明白啊。”
    看到李林甫没什么特别的表示,王鉷很是诚恳的说道。
    “去吧,此事到此为止,御史台不要查了。如果有人施压的话,你就把话题转到都水监这边,让都水监来查。”
    李林甫将卷宗放下,似乎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看得王鉷有点迷糊。他之前说了郑叔清不少坏话,希望李林甫能够“断臂求生”,将郑叔清查办后平息此事。但看得出来,李林甫似乎对此并不在意的样子。
    王鉷有些不放心。
    类似的事情看上去是小事,但任何小事,在大唐的政治环境中都是经不起发酵的。小事不小心就能酝酿出大事。从权术的角度看,王鉷的看法不可谓不精准。
    除了他不太了解李隆基的想法以外。
    王鉷一脸闷闷不乐的离开了平康坊,他走了以后,李林甫亲自将夔州那边整顿江关,统一漕船规格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写成奏章。
    他要用这个新得手的武器,引张九龄出手,然后让李隆基对张九龄感到厌恶与疏远,为张九龄最终罢相做准备。
    “只要没人干扰,三十万贯,也就一个月的事情吧。”
    李林甫忍不住叹息道。
    夔州那边实在是太能折腾了,那些制定标准,凭证准入的办法,简直让人击节叫好!他从政多年,已经很久没见过这种让他眼前一亮的策略了。
    很多朝臣认为郑叔清是在无理取闹,只有李林甫看出了其中的巨大利益。夔州那边的经验,其实是可以在运河推而广之的。当然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懒得去做。
    李隆基这个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可以给自己好好享受的国家和都城。其他的,不重要。
    李林甫已经把李隆基给看透了!
    只是,为什么方有德那种顽固不化之人,能生出这么骨骼特异的神童儿子来呢?
    这个问题李林甫没事的时候揣摩了很久都是无解。
    “神童么?不知道比之李泌如何?”
    很久之后,李林甫看着纸上洋洋洒洒的通关条例,一边思索一边喃喃自语。
    对付张九龄,还差最后一击!
    先用这份奏疏,给他棺材上先钉上一颗钉子吧。
    李林甫不无得意的想道。
    ……
    长安发生的事情,方重勇并不知道,但他知道,夔州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
    沿岸的船坞,已经满负荷运作,昼夜不停的开工,还在不断在夔州府城内招人。
    一个又一个订单纷至沓来,甚至还有一口气下单十艘漕船的狗大户!那些不能通过江关的商贾也没闲着,他们把货物卸船,在夔州渡口停放。然后从上下游运输造船用的圆木,铁钉等必须品。
    漕船普遍采用了钉榫接合技术,对铁料的需求量不小。很多商人暂时无法通关,又不想闲着,便成为了夔州众多船厂的供应商。除了某些心怀不轨的商贾以外,其他商贾很快便从中察觉到了不小的商机。
    由此而带来的巨大人口流动,又带动了夔州府城各行各业的兴旺。
    夔州城内有人在商议要不要给郑叔清建一座生祠,以表彰其发展夔州事业的功绩。
    这天中午,艳阳高照,太阳颇为毒辣。方来鹊给方重勇打着竹伞,二人来到江岸边查看造船进度。如今每天都有漕船交付,江关通行秩序井然,情况远比郑叔清事前估计的要顺利。
    “郎君,我们每天去府衙的公食吃饭,会不会不太好啊。”
    方来鹊有些迟疑的问道。
    “公食”就是官府的食堂,唐代历来都有官员与吏员在办公地点附近吃工作餐的习惯,由各衙门出钱负责自己衙门内人员的伙食,类似方重勇前世的机关食堂。
    夔州府衙的公食,不仅不收费,而且伙食还很好!
    毕竟,郑叔清有时候也会去吃饭的,要是把这位自幼锦衣玉食的刺史大人给恶心到了,那岂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么?
    “有人说闲话?”
    方重勇微微皱眉问道,他就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肯定会得罪人。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成为了郑刺史身边的红人,甚至刺史本人都对其毕恭毕敬的,试问那些胥吏又怎么可能不在背后嚼舌根呢?防人之口甚于防川,类似的事情,应该会伴随他一生。
    不遭人妒是庸才!
    真正想清静,那只能做一条无欲无求的咸鱼。
    方来鹊点点头道:“他们都说郎君是妖怪。”
    “呵呵,那些都是庸人,都是在嫉妒我的才华。”
    方重勇冷笑道。
    正在这时,他就看到郑叔清在两个仆从的陪同下,喜笑颜开的走了过来。
    “使君似乎有喜事啊。”
    方重勇微笑行礼问道。
    “那可不是有喜事么。”
    郑叔清摸了摸自己的长须,随即对着身边两个下仆摆了摆手,让两人离开不要在这里碍事。
    “你看这是什么?”
    郑叔清将一封厚厚的书信交给方重勇阅览。
    “李……圣人是不是太看得起使君了?我们弄到三十万贯已经很不易了,他居然还想多要钱?一下子开口多要十万贯?我们就是铸钱也补不上窟窿啊!”
    方重勇差点就把信直接摔地上了!
    脸呢!踏马李隆基还要不要脸!狗x的!
    方重勇忍不住都要爆粗口了!他为了搞钱,那真是绞尽脑汁了,结果皇帝一开口就是十万贯。
    呵呵,别说十万贯了,方重勇连十贯都不想多给!
    忽然,他想起李隆基似乎是一位堂而皇之霸占了儿媳,风一样的男子。
    呃,既然是这样,那没事了,多要钱应该只是基操而已,就这样吧。
    方重勇的道德底线非常灵活,在刀架脖子的情况下,要多低的底线都可以考虑一下。
    毕竟,在李隆基眼里,所有的臣子都是飞鹰走狗。找走狗多要点钱怎么了?有什么问题么?
    走狗还敢不听话?
    “使君,圣人需要更多财帛,我现在已经捉襟见肘了,你为什么还喜笑颜开呢?”
    方重勇很是无语的问道。
    “嘿,这你就不懂了吧。圣人开了这个口,就意味着我们在夔州做的事情,他不介意,甚至还很欣赏!要是把这件事办妥了,那后面升迁的事情,不就是明摆着了么?
    当然了,本官以后升官了,你要考科举,那不也轻而易举么?”
    郑叔清一脸得意说道。这件事可谓是绝处逢生,当初那三十万贯,对他来说简直是泰山压顶一般!没想到短短十几天,就完全将局面扭转了过来,如今那些“抵押金”外加船商送来的“捐赠”,已经超过十万贯。
    这在从前,是难以想象的。
    “使君大人,您还高兴得太早了,暴风骤雨,正在酝酿之中,要早做防备才是啊。”
    方重勇无奈叹息道,这位刺史大人真的很有乐观主义情绪。
    打牌的时候,先赢的是纸,后赢的才是钱。半场开香槟的教训,早就不是什么江湖传说了。
    “防备?防备什么?本官之前一直担心天子的态度,如今确认了天子的态度,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郑叔清大包大揽的说道。李隆基这个人,越是群臣反对,他越是会坚持。
    “使君大人,难道您不觉得,我们挡了很多人的财路么?”
    方重勇无可奈何的问道,他怕自己再不说,真要出大事。
    “能出什么事?”
    郑叔清疑惑问道,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
    “蜀地没什么山匪水匪,但也不是没有亡命之徒吧。我是说假如啊,假如说有一支水匪,趁着我们不备,一家一家的将沿岸的船坞全部烧毁,使君说要怎么办?”
    怎么办?
    郑叔清还真没想过,城里常备的,只有五十个团结兵啊!沿岸船坞又不是全在夔州府城旁边,只有千日做贼的,哪里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第13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夔州刺史郑叔清,捅了马蜂窝,严重侵害了很多达官贵人的利益。
    夔州一地当然不算什么,让他们害怕的是,夔州的通关策略,很可能形成“示范效应”,让别处江关也跟着一起模仿。
    各家暗地里操纵的商户,漕船都不少,都私下里进行着大买卖,从粮食布匹,到奴隶贩运,都有他们的份。朝堂上亦是有不少代言人。这些达官贵人们,显然不可能放过郑叔清。
    一时间,朝野内外,奏疏如同雪片般送到中书省。
    唐代前期政治总体上比较开明,并不堵塞言路,也不实行文字狱。
    低级官员层层上报后对皇帝上奏的例子比比皆是,并且还有在关键时刻站队成功并获得越级提拔的案例。
    这些疏奏,大体上分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认为,郑叔清胆大妄为,无视朝廷法纪,应该将其撤职查办以儆效尤。待查办之后,再来审理其罪责。夔州江关敛财扰民之策,应该立即废除,以正本清源。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郑叔清确实是要查办,但他颁布的江关“新政”,却是朝廷信誉在背书的。如今已经实行了大半个月有余,难道立即将其废除?这难道不是朝令夕改?
    朝廷法度的威严何在?
    将来若是推行类似新政,利益受损的人又叫唤了,那是不是也要把新政也废除?
    哪怕夔州江关的政令不合理,也要运作个半年再说,看看具体效果如何,得失如何。不能任凭某些人鼓噪一下,就把政令废除。
    这个口子开了,比郑叔清现在办的事情还危险百倍。
    反正,群情激奋之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将郑叔清撤职查办,押送到长安之后再来定罪。
    当然了,一样米养百样人,大唐官员那么多,总是不会缺异类的。
    在这些喊打喊杀的疏奏当中,就夹着一份“鹤立鸡群”的另类文章。
    太子正字(类似于方重勇前世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刘晏,上书赞扬郑叔清有理财之能,且夔州江关之策,可以套用到扬州到洛阳段的运河漕运上,减少因为漕船规格过大而导致倾覆或搁浅,造成运河航道堵塞的问题。
    言外之意,郑叔清不仅不应该查办,而且还要擢升,并且将其经验推而广之。
    当然了,刘晏一个中枢小官,整天编撰文书的,也没人在乎他说什么。这封疏奏被淹没在鼓噪声中毫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