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临安不夜侯 第732节
    当时周围国家林立,强敌环伺,他也不能用强硬手段解决内部问题,因此对于后周的遗老、功臣、故旧、地方藩镇,只能采取绥靖政策。
    利用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他就可以保留这些人的官和职,不至于断了他们的后路,逼他们造反。
    同时把关系到财、政、军队的实权拿过来,授予官品低、资历浅,但受他信任的人。
    对于失去了职权的后周遗老、功臣故旧、地方藩镇而言,他们虽然没有了干预朝政的权力,却依旧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因此很难铤而走险发起叛乱。
    这种不杀不贬、授官笼络政策,使得朝野内外“上下相安,始终一意”,从而稳定了政局,巩固了政权。
    五代以来,大将拥戴自己的主帅干掉皇帝,然后主帅成为皇帝,自己成为主帅,接着他的部下再拥戴他干掉皇帝,他做皇帝,他的部下再做主帅的魔幻怪圈,让赵匡胤做了皇帝也不心安,。
    所以,对于陈桥兵变,拥立他称帝的一班功臣们,他也采用了这种办法,高官厚禄养起来,只要你把实权交出来。
    这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五代乱世代代弑主的乱象,但也由此催生出了一大批闲官。
    随着大宋的统治渐趋稳定,大宋朝廷本可以渐渐改变这种现象,但大宋却觉得它是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工具,反而把它发扬光大了。
    进士越来越多,没有那么多的空闲职位,不授官或者提高科举门槛儿,就会有人投奔他国?
    这不是有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嘛,授个官,发着俸禄,先养起来。
    这种解决矛盾的办法,使得朝廷渐渐形成了一种定式思维,甚至已不再局限于官场。
    继“冗官”之后又出现“冗兵”,也是因为这种思维。
    一旦出现什么天灾人祸,为了避免流民作乱,他们就用了一个最省心的办法,把这些人全都召进军队里养起来。
    可是这种兵,很多都是素质极差,军纪败坏,用这种方法,固然解决了地方动荡的可能,却也养出了一支臃肿的,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庞大军队。
    冗官多了,冗兵多了,冗费的问题那还用说吗?当然也就多了。
    分析完了这个问题,杨沅又讲起了宋、金两国目前的局势。
    如果说,主和派之前阻挠朝廷改变国策,不想让大宋太过激进,只是他们老成谋国的原则,本心也是为了大宋。
    那么在如今这种有利于大宋的形势下,继续阻挠筹备北伐,显然就是完全基于派系私利了。
    收复故土的机会必须要把握准确,太早了不行。
    西夏对大宋的牵制问题要解决,让金国与新金先做过一场,消耗它的实力,这也是大宋的计划。
    但是当时机到来时,就得能够快、准、狠地采取行动,太晚了就可能错失机会。
    那么在此期间,就得把那些为了派系私利,变成国之蠹虫的官员们逐步铲除。
    这个过程不能引起金国的警惕,那么都察院就可以起到极好的作用了。
    完全可以通过针对这些官员的懒政、不作为、贪墨腐败等行为,来把他们解决掉。
    这样在金国看来,就是大宋新君登基后对于吏治的一个大整治,完全属于内政了,比较隐蔽。
    赵瑗听了,不禁沉吟起来。
    他听懂了杨沅的意思,他要把杨沅调去都察院,本也是想让杨沅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但是他没想到,杨沅比他想要杨沅做的还要激进。
    杨沅说的虽然很委婉,他还是察觉到了其中的杀气腾腾。
    赵瑗这个人,过于方正了,不懂变通。
    杨沅属于认同结果正义的那种人,而赵瑗更倾向于过程正义。
    这两者在大多数时候是一致的,但却不是绝对的,那么当它们两者发生冲突时,以何者为重,这就完全取决于个人理念了。
    杨沅一旦去了都察院,如果想大刀阔斧地做上一场,离不开赵瑗这个官家的理解与支持。
    所以,他语气虽然委婉,还是透露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他要利用都察院这把刀,对冗官政治和主和派下手。
    虽然这对于大宋的弊政来说,依旧是治标不治本,但是总要先剜去这块烂肉再去治本,才会容易实现。
    不然,你想触动根本,这块烂肉就能让你提不动刀子。
    赵瑗担心杨沅的动作太大,会伤了元气。他没有杨沅那种“前瞻”的金手指,无法以过来人的角度,看透这弊端的害处。
    眼见赵瑗沉吟,杨沅道:“当然,臣每办一人,必须要拿到他们确凿无疑的罪证才行。
    若是巧立名目,罗织罪名,又或屈打成招,那么臣与周兴、来俊臣之辈又有何异?”
    听到这话,赵瑗终于放下了纠结,点点头道:“好!只要这人真是罪有应得,那你就放手去做!”
    ……
    肥家,清尘堂。
    玉叶和李夫人并肩躺在雾气氤氲的浴池中。
    桃李不言杏花娇,烟雨朦胧梨花白。
    两道凹凸有致、侬纤得度的白生生的身子,在浴汤中若沉若浮。
    年关将近,玉叶把干娘请来一起过年,陈二娘等仆佣放了假,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肥夫人一见李夫人的儿子小杨省就爱不释手,以致于现在除了该喂奶的时候,李师师都抢不到抱儿子的机会。
    当然,有人抢着抱,李夫人巴不得呢,她乐得清闲。
    “所以,干娘就是在孤山上,还是……在野外……”
    肥玉叶侧着脸儿,剪水双眸狐媚明丽,带着一抹羞,却又满是好奇。
    李师师被她给逗笑了,这个丫头,又想听,又怕羞,既觉得荒唐,又觉得刺激,那种复杂的心态,她又如何感觉不到。
    “嗯,是啊。”
    李师师便大大方方地说起了一些细节,你不是想听吗?那老娘就说给你听。
    李师师是什么样的口才,又是什么样的文化,通过她的嘴说出一些事情来,那真是唯美至极,只听得肥玉叶面红耳赤,却又浮想联翩。
    曾经在李干娘家偷看到的,月下荷花缸旁那道健硕阳刚的男人身影,就像身边不停推涌的池水,一遍又一遍地袭击着她的心灵。
    “好啦好啦,人家不要听了……”
    肥玉叶娇嗔起来,她只觉得口干舌燥,胸前也开始胀挺起来,忍不住心虚地往水里沉了沉,把她那雪白圆润的香肩也浸到了水里。
    李师师微微一笑,阖上眼睛开始养神。
    点到为止嘛,小家伙夜里也要喂奶,这时正好补个觉。
    肥玉叶悄悄地看了看干娘的身子,两人曾经一起沐浴过,干娘虽然体态甚美,但身体的紧致和弹性,却是没办法和她这样的年轻女子相比的。
    但是此时看看,干娘的身子和她似乎看不出什么区别来了。
    那根“何首乌”,真有这般奇妙吗?
    本来杨沅的英俊、年轻,就让玉叶暗生好感。
    状元身份,更让他罩上了一层荣耀光环。
    如今这青春永驻的诱惑更是……
    肥玉叶咬了咬唇,眼波盈盈欲流。
    春天还没到,春天的气息,却已在她心田里悄悄弥漫开来……
    ……
    第559章 一元初始
    正旦,京都,百花亭。
    百花亭不是亭,而是藤原家的一处豪宅。
    一个身穿艳丽和服的女人,端坐在厅中席上。
    她的脸上戴着一个狰狞可怖的鬼面具。
    一把豆子忽然抛了过来,洒在她的身上,溅的到处都是。
    椿屋小奈和矢泽花音一边向她身上撒着豆子,一边娇声唤道:“鬼在外,福在内哟!”
    这本来是江浙一带的“变宝豆”习俗,传入日本后演化成了“撒豆驱鬼”的习俗。
    过年了,一元初始,万象更新,这是在为姬香举行祈福,驱散霉运的仪式。
    “好啦!”
    姬香等她们又撒了把豆子,就不耐烦地掀开了傩面丢在一边,拿起两个大红包就扔过去。
    “呐!一人一个。”
    花音抬手接过,捏了捏自己的红包,又看了看小奈手里的,气呼呼地问道:“为什么小奈的压岁钱比我多啊?”
    姬香白了她一眼道:“这也要争吗,她不是比你小吗?”
    小奈听了,就向花音姐姐扮了个鬼脸,吐了吐舌头。
    花音撇撇嘴,悻悻地道:“看来撒豆也没把你身上的偏心鬼给轰走。
    你就偏心吧,你对小奈再好,她还不是更喜欢秀机恩(主人)”。
    “闭嘴吧你,红包还我,我才是你们的秀机恩!”
    姬香恼羞成怒,伸手去夺花音手里的红包,花音赶紧把红包揣了起来。
    她们如今身在京都。
    在获得了平清盛的全力支持以后,姬香已经成为博多津最有权势的人。
    得益于之前博多津的权贵们先被平清盛杀了一波,又被杨沅抄了一波,现在的姬香可比当初只是作为鲸海神宫的主人时更有权势了。
    她原本的夫家,现在也彻底沦为了她的附庸。
    姬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威风凛凛地回到京城“探亲”,受到了家族热烈而隆重的欢迎。
    当初竞争皇后之位失败,被灰溜溜地赶出京都的姬香,终于扬眉吐气了。
    “啊哈,你们快点,我要去给多子拜年了,备好车了吗?”
    姬香迫不及待地去打击多子,从小斗到大的冤家,如今终于主客易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