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恪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记得寒冷期,并为此忧心。
这让他不禁有些惭愧。
虽然他经常把小冰河期挂在嘴上,但那只是为了游说别人罢了。
实际上他自己对小冰河期,并不是特别重视。
很简单,大明灭亡的主因并不是气候变冷,而是士绅集团做大,收不上来税导致的财政破产。
气候变冷,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满清也同样处在小冰河期,可他们靠着屠刀完成了对全国资源的整合。
朝廷能有效的重新分配财富,坚持了两百多年,还创造了红薯盛世这一古代史最后的辉煌。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隐患。
只要大明朝廷的财政健康,面对小冰河期有很多办法可以度过。
当然,他也为小冰河期做了一些准备。
改良土豆,在黄土高原上种树等等,都能让后世更加从容的面对冰河期。
可是,就算没有小冰河期,这些事情他也一样会去做。
所以总体上来说,小冰河期只是他用来恐吓别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
只是没想到,老朱他们竟然如此上心,估计私下没少为此事发愁。
这如何能不让陈景恪感到惭愧。
但……更多的还是庆幸,庆幸自己小冰河期这手牌打的太好了。
宗教为何喜欢搞末日审判?
说白了,就是利用末日的恐怖来吓唬人,达到传教的目的。
小冰河期在他这里,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
他天天渲染小冰河期的可怕,周围的人都受到了影响。
随着他个人影响力的扩大,这个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
报纸出现后,全国都知道了温寒变的事情。
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勇气。
大家选择保守,那是因为保守至少能带来两三百年的相对和平。
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和平。
而改变是不可预知的,说不定下一刻就大崩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会倾向于保守。
陈景恪的变革如此剧烈,却始终有一大批人追随,且追随者越来越多。
就算是保守派,大多意见也都是可调和的,真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只是少数。
这其中自然有利益的因素。
可永远不要低估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德之士。
他们真的会为了心中的真理赴死,而且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赴死。
大明的这场大变革,史无前例的剧烈,却没有遭遇这种阻力。
很大原因就是小冰河期的存在被证实。
明知道前方有大危险,选择保守死路一条,大家自然会去寻找新的出路。
纵使这条路充满崎岖和未知,也总比走死路要好。
老朱、朱标、徐达这些人,表面不动声色,私底下必然是殚精竭虑,在寻找应对之法。
如他们一般的人,更是不知凡几。
陈景恪的变革,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越拉越多的人选择了支持他。
想明白这一切,陈景恪既感到开心,又有些五味杂陈。
开心的是,华夏拥有优秀的文化和族人。
复杂的是,自己一再自我警醒,不要小看古人。
但有些东西不是自我暗示几句就能生效的,在潜意识里他依然在戴着有色眼镜俯视古人。
他以为是自己的努力,强行扭转了古人的观念。
殊不知,是大家看到了危险,选择跟随一次次正确的他。
套用一句前世的话:个人作用不可忽视,但万民的选择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因。
这一刻,他对那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回宫之后,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
两人都觉得,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号没必要搞的太复杂,最终确定为三等。
第三等为科士,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
第二等为专士,在某一个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
第一等为院士,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一代宗师般的巨匠。
三等民爵,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
只不过,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民爵只能本人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
之后两人就拿着这套标准找到老朱和朱标商议,两人都一致赞同。
不过在推广上产生了一点分歧,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朱标则认为应当缓行。
“那种肥料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
“况且工匠地位低下,这是几千年的习俗,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我们强行设立民爵,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我以为不妨先放出风声,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然后再引导舆论。”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再顺水推舟拿出民爵之法,阻力会小很多。”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主意确实更加稳妥。
陈景恪也赞同的道:“现在理科还处在萌芽状态,真正要迎来大爆发,还需要一段时间酝酿。”
“民爵的事情倒也不急于一时。”
“不妨按照太上皇的意见,等新式肥料的效果进一步证实,再顺势设立民爵。”
“有粮食增产的功绩在,就算在顽固的人,也不敢阻挠此策。”
老朱见他都同意了,也不再说什么。
于是这件事情就此确定。
接下来他们讨论了另外一件事情,惩奸除恶。
老朱杀气腾腾的道:“必须重拳出击,尽快将这股歪风邪气制住。”
“如此才能腾出手来,建设景恪所说的产业链。”
朱雄英也恶狠狠的道:“本来我还想给他们几个月时间自我整改,现在没必要了。”
“明日早朝我就宣布此事。”
第551章 无题
惩奸除恶计划,自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首先要私下和重臣协商,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才能对外公布。
接下来两天,朱雄英和陈景恪一起召见了各要员,同时也给各封疆大吏去了公函。
对于这么大的行动,一开始大家自然是下意识的反对。
这倒是也能理解,如此大规模针对社会风气的行动,不符合几千年来的治国理念。
大家也担心,这么做会造成很多冤假错案,乃至引起民变。
况且,这也不算是啥光荣的事儿。
哪个朝代要是发生类似的事情,遮掩还来不及,哪会大张旗鼓的搞什么专项行动。
那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吗?
总之,大家反对的理由很多,而且还都说的过去。
如果换成别的朝代别的统治者,或许就打消这个念头了。
但现在他们面对的是朱雄英和陈景恪。
陈景恪没有用大道理去游说,而是拿出了一系列的详细数据。
犯罪频率增加了多少,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伤害,给朝廷带来了多大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多大的经济损失。
这些数据是锦衣卫、金钞局和大理寺联合统计的,非常的权威。
同时还有三部门给出了预测,如果朝廷不出重拳,会带来多大的恶果。
这个预测不是什么,道德败坏之类的套话,同样是一系列的数据。
数据是最能说服人的,看到这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就算是再保守的人都沉默了。
再加上内阁、大都督府,以及幕后的那些大佬都已经点头,一众重臣也只能同意了这项行动。
这些人无不是一派领袖,能影响大半个朝堂的人。
当大家统一了意见,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