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28节
    尤其是他们得到的,还是朝廷给的‘加料版’信息。
    其中就有,百姓如何感激神机营将士们,神机营的人在东南是多么受欢迎等等。
    这更是让大家感到羡慕了。
    什么感激欢迎,自从当兵之后就和他们没关系了。
    百姓见了他们,都是远远躲开。
    有些过分的,直接喊丘八来了快跑。
    这种万民爱戴的感觉,他们从来没有过。
    不过神机营赈灾以及朝廷的相关宣传,还是让他们享受到了一定的好处。
    百姓见他们虽然还是很畏惧,可不再如避蛇蝎。
    也没有人再喊‘丘八’这样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了。
    将士们终于体会到了,护民的好处。
    对于以前无法理解的思政课,也有了新的体会。
    不少将士开始鼓动自己的上级,让他们主动请求去灾区。
    我们也要享受这样的待遇。
    封赏不封赏的不重要,主要是我们也想体会一下被万民拥戴的感觉。
    但很显然,朝廷并没有让他们去赈灾的打算。
    只是加强了相应的思想教育,让将士们熟悉护民的概念。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很多将士对此依然不以为然。
    其中以将领居多。
    我们当兵就是为了上阵杀敌,这才是军队的职责。
    什么护民,什么万民感激……有什么用?
    抗险救民就是不务正业。
    而且这么做也会增加将领的危险性。
    百姓都感激你,咋地你想造反啊?
    不过抚慰使体系是朱雄英亲自负责,大家都不想得罪未来的皇帝。
    而且老朱重新掌权,将士们知道他的手腕,不敢阳奉阴违。
    在军中的宣传,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
    -----------------
    当这份讣告版报纸传到神机营,将士们沸腾了。
    少数还心存不满的人,也彻底没了意见。
    在华夏这个传承有序,讲究生前身后名的族群,‘名’在大家心目中实在太重要了。
    就算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都知道名的重要性。
    和别人交朋友、结亲之前,也会先打听一下对方的名声。
    当救民就是‘大义’,且能获得‘名’的时候,意义就不一样了。
    虽然这种思想,依然难逃‘名利’二字,可陈景恪最初的目的还是达成了。
    百姓对军队有了新的认识,而军队也正逐渐接受救灾护民的职责。
    灾难总归会过去,又过了十余天,大面积暴雨结束,洪水逐渐消退。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不过神机营的任务依然没有结束,他们要带领当地青壮,抓紧时间对江河决口进行填堵。
    以防止后续还有灾害。
    朝廷心头那根绷着的弦也终于松了下来,接着就是赈灾和安民。
    粮食好说,大明不缺粮。
    只是灾难来的太突然,来不及调拨。
    现在灾情过去,粮食也陆续送到,基本不用担心百姓挨饿。
    真正困难的是灾后重建。
    如此大面积的受灾,不知道多少房屋被冲毁,重建工作将会变得非常庞大。
    换成之前的朝代,重建是百姓自己的事情。
    大家各自回户籍地,自己想办法修房子,重新修缮被冲毁的土地。
    没钱?
    可以把地卖给大户啊,不就有钱了吗。
    地卖光了钱还是不够?
    卖儿卖女啊,实在不行卖自己。
    这也是为何,天灾是百姓的地狱,却是大户的天堂。
    大明不会放任不管。
    可如此大面积的重建,朝廷又如何能管得过来?
    于是陈景恪提出了三条建议:
    “其一,为防止土地兼并,两年内禁止灾区土地买卖,一旦发现从重处罚。”
    这条建议一出,几位内阁学士都有意见了。
    尚羲韶说道:“我知道安平侯是为百姓长远计,可如此一刀切恐会影响正常交易。”
    “况且,灾后重建需要钱财,如果不许百姓出售土地,那就是逼着他们卖儿卖女。”
    其他几位内阁学士也都是一样的看法。
    还有句话他们没说,此举还会得罪地方大户。
    到时候他们阻挠重建工作,就更麻烦了。
    说白了,他们还是无法摆脱旧有的思想,认为治理百姓离不开士绅大户的帮助。
    大家都是老狐狸,大家自然都能明白他们的想法。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他的顾虑确实有道理。
    虽然朝廷设置的乡令等官职,可地方士绅大户,依然拥有极强的话语权。
    这是实际情况,必须要遵守。
    所以他也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含笑道:“尚学士莫急,且听我说完。”
    “我的第二条建议就是,金钞局向灾区百姓发放无息贷款。”
    “不需要太多,还款周期为五年。”
    众人都不禁楞了一下。
    金钞局直接借钱给百姓,说白了就是由国家发放贷款给百姓。
    这不禁让他们想起了王安石的青苗法。
    不过很明显,金钞局房贷和青苗法完全不同。
    青苗法最终还是要依赖地方衙门去执行,最终结果就变成了强行摊派。
    衙门开始变着花样的提高税率,最后变成了官方放高利贷。
    这不禁让众人担忧,金钞局放贷会不会演变成第二个青苗法?
    还不等他们将疑问说出来,就听邱广安击掌叹道:
    “妙,实在是妙啊。”
    尚羲韶不禁问道:“敢问妙在何处?邱学士岂不闻青苗法乎?”
    邱广安笑道:“我就知道,诸位肯定想到了青苗法。”
    “然陈侯此法看似与青苗法相似,实则完全不同。”
    尚羲韶问道:“哦?有何不同?”
    众人都向他看来,想听听他有什么见解。
    就连朱元璋都不例外,他刚开始听到金钞局放贷给百姓,也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青苗法。
    心里担忧会不会酿成祸患。
    邱广安解释道:“王公变法首先不得人,他的青苗法虽好,然执行依然要仰仗地方衙门。”
    “这些衙门的官吏本就反对变法,自然变着花样的破坏新法。”
    “最终让良法变成了害民之法。”
    “大明不同,我们有金钞局,可以不依赖地方衙门放贷。”
    “这就能让百姓少遭受一层盘剥。”
    “其二,金钞局本就承担着向工商业放贷的任务,他们对这方面业务非常熟练。”
    “能更好的执行这个任务。”
    这是之前扶持工商业发展时候制定的政策,金钞局向工商业住发放小额贷款。
    虽然存在着很多灰色交易,但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其三,金钞局放贷,相当于是抢了贪官污吏和地方大户的好处。”
    “他们必然会盯着金钞局,真出现私下放高利贷之事,他们会积极举报的。”
    王祁反驳道:“如果金钞局和地方衙门、士绅勾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