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37节
    还举行水陆法会,为太孙祈福。
    在这个年代,宗教在民间的影响力,是远远超过朝廷的。
    原本‘天命太孙’只在城市里传播,农村较为封闭,基本很少有人关注这事儿。
    现在宗教插手,直接将这股风吹到了乡村。
    随着水陆法会的举行,‘天命太孙’这个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毫不夸张的说,在民间太孙的存在感,甚至超过了太子朱标。
    你要是和他们讲太孙,他们能滔滔不绝吹一天。
    要是和他们讲太子,他们都是一副惊讶的样子:
    啊?咱大明的储君不是太孙吗?太子是什么鬼?
    更戏剧性的是,无数人都在期盼着,苍天赐给人间的君王登基。
    以至于民间开始流传一句话:
    等太孙登基,咱们的日子就能好过了。
    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道佛两教如此大张旗鼓的举行水陆法会,自然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
    很多人上书朝廷,希望下令禁止。
    得到的批复是:下不为例。
    朱元璋也很不喜欢什么祈福,要是道佛敢打着他的幌子这么做,他必然会大怒。
    但眼下是为太孙祈福,且他们的行动还进一步,强化了‘天命太孙’的真实性。
    他才会同意。
    道佛两家一看马屁拍对了,就更加的积极。
    -----------------
    且说朱标,发生日食的时候他可是非常担忧的。
    大明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触碰到了不少人的利益。
    很多人都在想办法阻止,只不过朝廷更加强势,将反对声音压了下去。
    现在,日食会成为他们最好的借口。
    就算皇帝下罪己诏,都没用。
    接下来一两年内,所有的改革都将会因此受阻。
    金钞局他不担心,但后续稽查司改成税务稽查司,很可能会因此泡汤。
    还有黄河改道,恐怕接下来谁提,谁就是罪人。
    一想到这种局面,他的心情就非常沉重。
    以至于忍不住差点结束巡查,返回应天。
    不过他毕竟当了多年的大明副皇帝,知道现在回去也改变不了什么。
    天象已经发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就在日食发生了两天后,他正式启程前往陕西。
    只是走到半路,就听到了朱雄英坠马重伤的消息。
    虽然还有什么‘天命太孙’的传言,可作为父亲他更加担心儿子。
    当下也顾不上巡查了,当即就下令返回应天。
    刚走了小半天,就接到了八百里加急密信。
    信是朱元璋写的,里面也没有说太多。
    只是说朱雄英的伤势他不用担心,继续巡查即可。
    朱标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但也知道自家父亲不会拿这事儿开玩笑,就继续往陕西去。
    路上更多的消息传来,经过神医陈伴读的救治,太孙的伤势有惊无险。
    朱标这才放下心来。
    然后就是‘天命太孙’的消息。
    一开始朱标也很惊讶,这事儿太传奇了。
    等确定这不是流言,而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消息后。
    作为父亲,他大感欣慰。
    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
    车架很快进入陕西境内。
    刚进入陕西还好,山清水秀,百姓生活还算富足。
    越往里走就越是荒凉。
    到处都是沟沟壑壑,黄土赤裸裸的暴露在烈日下。
    百姓在地里辛勤劳作着。
    这一幕在别处,本应该是欣欣向荣。
    但在黄土地的衬托下,给人更多的是心酸感。
    朱标停下车马,换了一身便装,前往地头询问情况。
    “老乡,咱们这里的年景如何啊?”
    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直起身子,擦了把汗:
    “啥年景不年景的,老天开眼还能余下一两斗,不开眼种子粮都要搭进去。”
    “本指望新朝建立,咱们日子能好过一点。”
    “头几年确实还能活命,可自从来了那个扒皮王。”
    “嘿……咱们过的还不如蒙古人在的时候呢。”
    朱标那叫一个尴尬,他自然知道扒皮王说的就是自家二弟朱樉。
    没想到,他竟然将这里的百姓,祸害成这个样子了。
    比锦衣卫的密报里还要严重的多。
    更让他尴尬的是,朱元璋几次想将朱樉召回京师惩处。
    是他朱标为了‘爱护兄弟’的美名,给阻止了。
    也就是说,陕西百姓受害,他才是罪魁祸首。
    不远处一个驼背老汉呵斥道:“老杨,你胡说八道什么呢,不要命了?”
    然后又赔笑脸道:“这位贵人,老杨他就是爱胡说,您别听他的。”
    朱标还要强作笑脸:“杨大哥这是心直口快……这几年降雨情况如何?”
    驼背老汉敷衍道:“挺好挺好,风调雨顺……”
    老杨不忿的道:“屁,这几年雨水越来越少,冬天也一年比一年难熬。”
    “都是那个扒皮王惹得天怒人怨,老天才降下的惩罚。”
    “前两日那天狗食日,肯定也是因为那扒皮王。”
    驼背老汉大惊,连忙说道:“住嘴,那是太孙坠马受伤才引发的天象,和扒皮……和秦王有何关系。”
    “你不要命了,也想想你儿子孙子。”
    老杨悻悻的闭上嘴巴,地头继续干活。
    手中的锄头一下又一下砸在黄土上,溅起一蓬蓬灰尘。
    就好似锄头下的不是土地,而是某个人一般。
    嘴里还嘟嘟囔囔的:“不说就能活命了?都快饿死完球了。”
    朱标再也待不下去,掩面而走。
    换了好几个地方,问了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
    扒皮王来了之后,我们生活的还不如前朝。
    这让朱标既尴尬,又惶恐。
    回到马车上,回想百姓的的话。
    他不禁扪心自问,我劝阻父亲保护弟弟的行为,真的错了吗?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
    百姓将冬季变冷,降雨减少,日食等等,都归结于朱樉恶政之上。
    这个后果,甚至比朱樉恶政本身更加严重。
    朱标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旦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将会动摇大明的法统地位。
    到时候只需要一点火星,整个陕地都会动摇。
    车架很快就到达长安附近,这里终于见到了一点十三朝古都的影子。
    然而本应富庶繁华的关中,却显得有些萧条。
    百姓对外来人更加的警惕,尤其是对身穿华服的人,更是如避蛇蝎。
    朱标几次试图询问点消息,百姓都远远躲开。
    实在躲不开,也是一问三不知。
    一开始他还有点疑惑,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秦王朱樉作为塞王拥有极大的权力,军政都可以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