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临淮太守常铉,恭迎至尊大驾光临,吾皇万岁……”
“恭迎皇后和诸位娘子……”
临淮码头,常铉整理衣冠,带着临淮的官吏,向李瑄拜道。
随后,官吏们皆齐拜。
“免礼!”
李瑄抬手示意。
他穿着简单的秋季常服,但在臣子们众星捧月下,再明显不过。
而且常铉在长安见过李瑄。
码头外有县兵、捕快守护。
得知李瑄前来,百姓们携老扶幼,从临淮各地赶来。
普通百姓都想一睹龙颜,沾一点喜气。
自大唐建立以来,皇帝老儿在淮南百姓眼中,只是一个称呼。
从未有皇帝到达过此地。
更别说还是李瑄这个兼大诗人、大英雄为一身的皇帝。
淮南百姓用的曲辕犁,是李瑄发明的,改进的水车,出自李瑄之手。
新种的棉花,蔬菜,都由李瑄从域外引进。
孩童们口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诗句,朗朗上口。
安禄山叛乱,听说要打淮南,百姓心惊。
除贱为良,百姓得到耕地的那一日,痛哭流涕。
这种皇帝,谁不想一见?
别说不是农忙时节,就是农忙,临淮郡临淮县的百姓都会前来迎接。
“至尊不辞辛苦,亲临临淮,实乃我等之幸,百姓之福。”
作为太守,常铉上前再表敬意。
虽舟车劳顿,但皇帝的车马,禁军的战马,都要从船只上运下来,这些临淮郡无法安排。
“登基五载,方有时间到达临淮。朕只是随便看看,尔等一如之前即可。”
李瑄随意说一句。
“臣等遵旨!”
至尊的性格,下面的官吏大概清楚。
能干出除贱为良,杀得人头滚滚,李瑄到后,谁敢懈怠?
“常太守,临淮郡现多少人口?”
李瑄吩咐裴灵溪等女,自己在附近游玩,等待车马下船。
他则带着随从官吏,和常铉一起,在大运河通济渠连接淮水之处观察,看着大运河平缓的水流接连淮水,向常铉询问道。
“回至尊,临淮有四万七千零七十二户,共二十八万七千三百人。”
常铉向李瑄回答,如数家珍。
临淮郡人口不少,但也只是相对的。
曾经的临淮郡属于河南道,在河南道中,除了齐鲁的那几个偏僻郡。临淮郡可以竞争倒数第一。
华北平原,自古以来,都是华夏最富庶的地方。
从地形上看,临淮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467章 了解南方郡县,清明之郡
“粮食的价格如何?”
李瑄再次向常铉问道,这是他在路过地方,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大唐幅员辽阔,山河阻隔,使各地粮食往往一定差别。
“回至尊,临淮地区斗米三十钱。”
常铉向李瑄回答道。
李瑄点了点头。
粮食的价格,不可能再回到贞观时期。
谷贱伤农,现在农民都有地,若粮食太便宜,对农民来说并非好事。
而且市籍的取销,使一部分有想法的百姓,放弃耕种,成为商人。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工商,把南面的货物,运送到北面,基本都能赚到钱。
如果进行买卖的人变多,赚钱减少,或需要经营手段,那些想挣钱的百姓只能重新种地,或者成为工匠。
这也是发展工商,不可避免的途径。
“大唐中央银行,有无建立到临淮?”
李瑄又问常铉此问题。
“乾元四载时,大唐中央银行在临淮城建立,并于城中建立钱库。连平民百姓都有将钱财暂存于银行,临淮是大运河的重要中转之一,从去年开始,银行内结算货币的商人络绎不绝。”
常铉向李瑄回答道。
银行的设立,使工商更活跃。
朝廷亲自背书的大唐中央银行,经过李瑄的多次运作,已经建立信用体系。
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商人工匠,都放心将钱财存入银行之中。
就等着大唐储存更多的金银,发行更方便,更利于经济发展的金币与银币。
“临淮的乡学建立地如何?”
李瑄又问常铉教育问题。
“从开元后期开始,临淮就多有乡学。乾元以后,临淮响应朝廷政策,用赋税财政,在各乡补填未建立的乡学。另外高等的郡学已经在临淮城建立,每日天不明,便能听到朗朗读书音。”
常铉向李瑄回答道。
垂髫之倪,皆知礼让。
学文识字,才会有大出息,才有机会为官,这是自古华夏百姓的共识。
平民百姓,都希望将自己的儿子送入学校,望子成龙。
在淮南一带,学风是非常昌盛的。
“治理地方,有什么难处吗?”
李瑄换个话题问常铉。
地方执行朝廷的政策,不再如以前一样,只照看民生,维护安定。
所以,自新法颁布后,郡县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地方与地方之间,区别更大。
即便行省制确立,也会如此。
“回至尊,临淮诸县小,调度起来容易,臣上任临淮太守以来,暂未遇到问题。”
常铉向李瑄拱手道。
现在大运河来往的船只,比开元天宝时期多得多。
作为通济渠连接淮水的重要水域,临淮县如同守着一座金山。
加上农耕与手工业,即便向朝廷缴纳一些赋税,留余足够发展。
常铉考核去年为九十三分,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分。
如他这种官吏,能在临淮任职,绝对是上等的运气。
站在如今的浪潮上,只要常铉不忘初心,发展民生,前途不可限量。
“通济渠来往的船只,向北的叫熙熙,向南的叫攘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常太守认同这句话吗?”
李瑄忽然指着来往的船只,向常铉回道。
常铉对答如流,李瑄没有发现他有什么问题。
“臣…不认同。我大唐以儒家治国,当明谨自身,修身养德。唯利是图,就会被利益所累,迟早堕入深渊。”
常铉无法揣测李瑄的意思,他的前途在李瑄一念之间,不假思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
商人才唯利是图。
官吏可不是商人。
道德和名声如果能约束人的一生,那就不能被冠以虚伪。
论心千古无完人。
因为每个人都有虚伪和道貌岸然的一面。
常铉必读《大唐月报》,他明白至尊非常推崇行儒。
行道之儒,比那些作书立传,传播思想的儒学大家,更被至尊称颂。
行儒,真正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生贯彻儒学,为后人师表。
“与我所见略同!但我相信,大部分是认同这句话的,百姓、商人、工匠,为利益奔波,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权益。但官吏不能,因为官吏身上,有这些人的意志。”
李瑄语重心长地向常铉说道。
“臣受教,定恪尽职守,保地方安宁,不负至尊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