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唐天将军 第855节
    他们觉得启新能代表新气象,兼以文武。
    “颜中丞所献年号不错,先搁置起来,诸卿还可以说出更有寓意的年号。”
    李瑄听到颜杲卿阐述启新,觉得符合他变法革新。
    “启奏陛下,《易经》乾卦有四德,为元亨利贞,取贞在前,元在后,改元贞元。贞有正、坚固之意,元有开始、根源的含义。此年号寓意国家遭受重大变故后,开启新纪元、恢复元气;也有破旧立新的改革之意,使国家昌盛繁荣。”
    尚书右仆射李岘说出一个比启新寓意更深的年号。
    点头的大臣更多。
    李瑄也搁置这个年号。
    “启奏陛下,臣且以为,当今天下有礼崩乐坏的趋势。天下衰落为失德而致。从上到下,应该重振德行。当改元为乾德,以乾之刚劲进取,与德刚柔相济,展现国家新气象。”
    京兆尹卢奂重视德行。
    他的年号虽寓意不错,但没有几个大臣应和。
    他们不是傻子。
    李瑄不认为自己缺德,但他的皇位确实是从李隆基手中抢过来的,年号还是不要带德字为好。
    不过他也将乾德的年号搁置。
    又是几个大臣献出年号,恒治、盛华、泰昌等,都有不错的寓意。
    在李瑄没有敲定年号前,大臣们自然要进行一番辩论,谁也不想放弃这次增加名望的机会。
    文武官吏先后说出乾德、贞元的年号后,让李瑄想到乾元的年号。
    仔细一揣摩,乾元这个年号也不错。
    历史上也是安史之乱中,用乾元的年号。只是被李唐自己不争气,显得此年号有点虚。
    “诸卿觉得乾元的年号如何?”
    “乾是《易经》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着刚健、阳刚之气,元有开始、起点之意。寓意着如上天一般刚健有。从改革到盛世;从期许到完成;从君子豹变到气象万千,都在乾元之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朕希望与诸卿休戚与共,万众一心,通过强大的决断力,完成乾元盛世。”
    李瑄在文武大臣争论不休的时候,将乾元年号说出。
    “乾元……”
    文武百官再听李瑄的解释后,交口称赞。
    乾元也有开创新纪元的寓意。
    乾相比贞,更锐利一点,符合李瑄的赫赫武功。
    “臣赞同国家以乾元为年号。”
    李岘作为宰相,他最先表态。
    年号的选择,往往是皇帝优先。
    就算皇帝不与大臣商议,自己从《易经》中翻出一个年号进行改元,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以乾元为年号,也确实可以服众。
    “臣赞同改元乾元……”
    裴遵庆、路嗣恭、韦见素等大臣也纷纷赞同。
    自然不会有一个人反对。
    “好,秘书监将此事宜写在诏书中,明日改元乾元元载。”
    李瑄让秘书监王维起草登基大典的诏书。
    现如今,还是以载纪年。李瑄认为没必要改正。
    就如天宝元年改州为郡。
    历史上在李亨登基后,立马就改回来。
    十几年来,百姓好不容易适应郡,折腾起来也没意思。
    郡,比单名的州更有地理辨识度,寓意深刻。
    就比如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武威,霍去病为华夏开疆扩土,纪念他的武功威名。
    张掖,张国臂掖,直通西域。
    酒泉,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而得名。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寓意在沙漠绿洲上,有一座盛大辉煌的城市,宛若明珠。
    类似于此的郡比比皆是。
    李瑄在永乐和乾元,选择后者。
    他会将永乐作为美封,给予自己的长女李蓁蓁。
    除了寓意外,希望她永远快乐。
    “遵旨!”
    王维领旨。
    “改元虽定,但以年号纪年,对历史记录、编写等方面非常不便。朕决定将《黄帝历法》设为大唐正式纪年,在年号纪年之前。并将黄帝历法改为《华夏历》,今为华夏历三四五四年……”
    李瑄又抛出重磅消息。
    华夏要有一个沿用的纪年法。
    这样可以增加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即便改朝换代,也可以延续下去。
    作为炎黄子孙,黄帝历法可谓是不二选择。
    黄帝历是轩辕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历法。
    黄帝诞辰相传是三月初三。
    经过后世推算,黄帝出生在三千四百五十四年前。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显得历史厚重。
    不过开元年间张守节推算黄帝历法的时候,比李瑄所知的晚了一百八十多年。
    张守节是盛唐知名学者,为史记作注,名《史记正义》,颇受文人的认可。可惜现在已经去世。
    他对这方面很有研究,但受限于消息,不能推演准确。
    李瑄提出的黄帝历法,让大臣们一头雾水。
    术业有专攻,研究历法的臣子可未有几人。
    当然,知道黄帝历法的官吏不少,就是不知如何去算。
    而且李瑄竟然将从黄帝历法还来的华夏历提在年号之前。
    代表以后史书记载、发布告示、科举考试等等,以华夏历法为先。
    见群臣无一人解释,李瑄遂扯着张守节的名义,以与张守节生前好友转述,解释华夏历法,以及其推演。
    将三四五四年这个推演功绩,算在张守节头上。
    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将他出生的那一日,作为华夏历的元年,再恰当不过。
    毕竟这是华夏第一位帝王,建立国家的雏形。
    为后世的华夏文明奠定基础。
    李瑄解释完毕后,连宰相李岘,和经验丰富的老臣裴遵庆都一脸懵逼。
    格局是非常大的。
    从一个王朝,扩大到整个华夏文明。
    让天下文人士子去探索、追求自己的根源,让引以为豪的文明之花,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是以,李瑄认为华夏历应该在帝王年号前。
    但新东西,想让人接受十分困难。
    “明日登基诏书,一定是华夏历在最前。”
    李瑄向王维吩咐道。
    秘书监的官吏已经将华夏历的介绍和推演依据记下。
    他必须要推行华夏历。
    李岘看透华夏历长久推行,会动摇大唐在一些人心中的地位。
    他看向李瑄智慧的目光,显然李瑄也知道。
    只要大唐的掌权者勤政为民,改革弊缺,这无关紧要。
    如果气数已尽,就该由其他统治者代替。
    一旦华夏历深入人心,想废除可没那么容易。
    他希望华夏历能成为全世界的历法,去代替某位神诞辰的那个历法。
    首先,会借助大唐的影响力,向波斯地区推广。
    王维领命,李岘和诸大臣没有多劝。
    更多的是要回去研究一下华夏历的具体。
    陛下定今年为华夏历三四五四年,就如同圣旨。
    随即,商议大赦天下之事。
    李瑄不想大赦。
    因为大赦天下,除了“十恶”外,不论轻重罪犯,都可被赦免。徒刑者可以从边疆回归。
    这定然会影响社会风气。
    但自古新皇登基,必然大赦。并减少朝政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