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唐天将军 第743节
    李隆基听到李瑄暗示自己不如汉灵帝,言语颤抖。
    汉灵帝可是亡国之君,他自比尧舜。赫赫武功,远超过汉武帝。
    大唐的盛世,在飞扬的诗歌中演绎,谁可比拟?
    “开元中期以后,圣人放纵奢靡,无有节制。圣人一再扩建兴庆宫,曲江宫殿群,又兴建华清宫等大型宫殿,为自己一己之私,劳民伤财。特别是天宝年间后,圣人嬉戏游玩,不务正业,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昏君的故事,人人得知,却缄默不言。”
    “臣征战天下,更知圣人穷兵黩武,耗费资源无计,使将士不知皇帝,只知节度使,这埋下安禄山叛乱的因素。”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风气一旦被破坏,就如决堤的洪水一样,难以堵住。
    李隆基所犯下的错误,是挖掘大唐的根基,遗祸无穷。
    最可怕的是,李隆基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认为皇帝如此,才会显得尊贵。
    “李七郎,你到底想说什么?如果你当宰相的时候自诩为忠臣,为什么不劝谏我惩处安禄山?”
    李隆基被李瑄如此贬低,急眼向李瑄质问。
    他提醒李瑄是靠着军功位极人臣。
    意指李瑄也是一个叛贼。
    “安禄山反叛之前,连圣人最相信的杨国忠劝谏都无用。谁又敢劝谏?”
    凭借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谁劝谏都没有用。
    这也能看出李隆基的自负,他认为自己掌握了安禄山那个一片赤心的“野蛮人”,放心将东北交到安禄山手中十几年。
    就算李瑄向李隆基劝谏,李隆基怎么会认为是主帅之间因争宠而矛盾。
    历史上哥舒翰与安禄山就是互相攻讦,寸步不让。
    不过李瑄有办法整死安禄山,但李瑄不相信李隆基和李亨这对父子。
    “夏桀陨于瑶台,商纣焚于宝玉,周幽王死于烽火戏诸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昏君误国者,比比皆是,但没有一个会有好下场。远的不说,隋炀帝是如何死的,圣人难道不知道吗?圣人亲自铲除韦后,韦氏家族的故事这么快就忘了吗?”
    “千古一帝要继往开来,圣人不过是在重复着其他皇帝做的事情罢了。”
    李瑄见李隆基哑口无言,反客为主向他怼道。
    他如果把李隆基的过错一一举例出来,怕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李瑄只说关乎江山社稷的事情,李隆基冤枉结发妻子,一日杀三子,抢自己儿媳等等,一言难尽。
    “今日,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一场关中暴雨,饿殍遍地。盛世可不是这个样子。”
    李瑄继续抨击李隆基的失德。
    大唐盛世虽然积重难返,但变法图强,一点点治理国家,铲除豪强、奸佞,还是有机会的。
    李隆基怕烦恼,一点点受挫就妥协,没有按照李瑄所说的方法,强行铲除豪强。
    陈玄礼知道李瑄说得不错。
    类似的话,高力士曾经劝谏过李隆基,但毫无效果。
    杨玉环听得心碎,此时的她幡然醒悟,原来他的兄弟姐妹对国家危害这么大。
    “不要再说了!”
    李隆基不由自主地大喊一声,叫停李瑄:“臣子哪有向君王问罪的?你可不是魏征。既已造反,你就是叛贼,别想洗清自己。”
    “是的,我是叛贼,你是圣人……”
    李瑄锐利的眼睛盯着李隆基,他把“圣人”两个字,咬得很重。
    孔子、孟子、老子,这样可称圣人。
    李隆基为何能脸不红心不跳地接受天下苍生拜呼圣人呢?
    “陛下已经免去我所有职务,我也不能称臣了。”
    李瑄又向李隆基说道。
    表示自己能自称“臣”,去尊重所谓的圣人。
    也可以像是叛贼一样,去手刃君王。
    当然,这只是逼迫吓唬李隆基。
    这一刻,周围的高力士、陈玄礼、杨玉环,都心中紧张。
    圣人的生死掌握在李瑄手中,生怕李瑄一怒之下,做出弑君的举动。
    “你到底想要什么?”
    李隆基猛然惊醒,他虽然怨恨李瑄夺取他的权力,但他不想死啊!
    他还留恋神仙般的生活,他还想绝处逢生,寻找一丝重新翻身的机会。
    “我要节制天下兵马,加天策上将,秦王,尚书令,由我来辅佐圣人,剿灭狼子野心,已称伪帝的安禄山。而后主持变革,重新缔造盛世!”
    李瑄说出自己的目的。
    节制天下兵马,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对李瑄来说已经够了。
    奉天子之命,剿灭不臣。
    大义先要站住。
    天策上将,会使李瑄变得更有威严。
    尚书令,重归六部权力,废除一部分臃肿的使职差遣,裁除亢汰,使李瑄把控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
    秦王,亲王中最尊贵的爵位,只因为李世民曾担任过。
    这给予李瑄再进一步的可能。
    李瑄的这番话,让陈玄礼和高力士惊掉下巴。
    怎么能这样呢?
    这样天子还算什么?
    “这不可能,自古节制兵权,归于天子;天策上将、尚书令之职,已然不设;秦王是亲王,只有皇帝的子嗣能够担任,且秦王之爵再被担任,是对太宗皇帝的亵渎。”
    李隆基惶恐失色,言出他仅剩下的倔强。
    乱世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皇帝失去节制兵马的权力,等同于傀儡。
    而且李瑄的野心太大了,天策上将啊!
    若他答应,迟早会出现小宗代替大宗。
    李承乾的一脉,将再次站到权力的最中心。
    “我说可以,就一定可以!”
    李瑄扶在诸葛亮剑上,厉声说道。
    他必须担任这些职务,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最好是让李隆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读诏书。
    实在不行,李瑄会拿着传国玉玺,自己在诏书上盖章,令人“代圣人宣读”。
    但这样是下策!
    看李瑄严厉且发狠,李隆基十分错愕。
    他不再站着,而是缓缓蹲在龙辇的边缘。
    他腿软了,心虚了。
    这是他曾经作为九五至尊的语气,生杀予夺,决定天下苍生的命运。
    现在却在李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是啊!
    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了。
    他只是为了苟延残喘的活着,站得那么高,又有什么用?
    最后,李隆基直接瘫坐在车上,幸亏高力士扶着,才没有掉下去。
    “李七郎,你腰间携带的是诸葛亮剑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就不能向诸葛亮学一学吗?”
    陈玄礼看李瑄咄咄相逼,忍不住指责道。
    “我本就是在效仿诸葛亮故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李瑄向陈玄礼回答道。
    “你这已经是篡逆,诸葛亮可未行篡逆之事?”
    陈玄礼直言不讳。
    一个小宗之人,万里叛变,挟持皇帝,想自封秦王、天策上将、尚书令,节制天下兵马,这绝对是篡逆。
    “诸葛亮求兴复汉室,我求变革大唐。自三皇五帝传承至今,哪有不灭的朝代,气数已尽,就会被别姓取代。现在大唐有被取代的风险,自然和诸葛亮时期不一样。”
    李瑄言辞凛凛地说道。
    不要想用这个时代道德和大义去压制他。
    即便他现在屠戮李隆基一族,多年后也会有大儒为他辩经。
    更何况他比任何一个言道德者,更有道德。
    这是李瑄不喜欢经世大儒,而喜欢“行道之儒”的原因。
    “我只是看到一个不忠心的臣子。”
    陈玄礼受不得李隆基如此,他将生死置之度外。
    如果李瑄想杀,就让他血溅在此,不负他一世的忠名。
    “陈将军真以为自己比我更忠心吗?”
    李瑄反问陈玄礼。
    他佩服忠心的人,但有的时候总是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