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唐天将军 第342节
    李瑄视察玉门关的防务、仓库。
    虽然此已不做重城防守,但基本的守卫,却不能懈怠。
    敦煌,虽然面积广大。但出玉门关往西的敦煌郡,就不再是汉人的地盘了。
    在西域虽有汉人移民,但胡人更多。
    大唐在西域的控制力度,远远不如河西走廊。
    河西道,不仅仅是河西走廊五郡,还包括出阳关、玉门关后伊吾郡(今哈密),交合郡(今吐鲁番)。
    但是河西节度使诸军、诸守捉,没有一兵一卒驻扎在出玉门关后的半个敦煌郡和伊吾郡、交合郡。
    那里的胡人,高度自治,有自己的兵士,只需要按时缴纳税收即可。
    “安将军,据说商人对出玉门关到高昌,出阳关到龟兹的道路,又爱又恨。荒原与沙漠,成为许多商人的坟墓。我觉得以后可以在这片荒原沙漠上,设立数十个戍堡,一戍五十人到百人,将通畅的商路彻底打通,让商人没有顾忌地入大唐,你觉得如何?”
    出玉门关后,李瑄策马在茫茫沙漠上,这里偶尔有个驿站,且驿站相隔甚远。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安元贞。
    “李帅如此,确实能吸引更多商人到河西。但当前我玉门军人手不足,连一条道的戍堡,恐怕都无法建立。”
    安元贞向李瑄回答道。
    建立五千兵力的戍堡群,难道只需要五千士兵吗?
    肯定不是!
    特别是沙漠中的戍堡,日常的生活用品,物资,水,运送的时候都很麻烦。
    最起码还有一支五千人的车队,不断地为这些戍堡提供水、粮食等物资。
    而且这些戍堡建设起来,也颇费功夫。
    这也是大唐没有彻底将荒原沙漠打通的原因。
    “有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安将军做好心理准备,我会筹划一番。”
    李瑄目光直视西方。
    他知道,按照历史。安史之乱后,华夏将永远失去中亚,来自西方的一位“神”,将永远停留在那里,教化那里的人。
    现在中亚许多人说汉语,学汉语,懂儒术。但浩劫过后,白发孤城,人们会忘了那字正腔圆的语言。
    哪怕是西域,也会在很久很久才能收复。
    所以李瑄要将西域与河西走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便日后经营和计划。
    “遵命!”
    安元贞听从李瑄的安排。如果那样,他的兵力又要增加不少,职事官等级也会提升。
    所以他求之不得。
    李瑄与安元贞又绕着沙漠荒原到阳关。
    他以之前豆卢军的教训,告诉守将军士,要珍惜自己……
    ……
    长安,兴庆宫。
    “右相,听说这诸葛亮剑,是晋昌太守赠送给你的宝物。”
    龙池旁的一座亭子前,李隆基指着面前的章武剑,向李林甫说道。
    “圣人,臣愚钝,不清楚为何事?”
    李林甫还以为李隆基召他入宫要有事吩咐,没想到这么一问。
    熟悉李隆基的李林甫知道圣人在发怒状态。
    但他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突然间,李林甫领悟到什么。
    晋昌?
    这不是在河西吗?
    一提到河西,李瑄的面孔跳入李林甫的脑海中。
    李林甫虽是首席宰相,可以接收各地奏折。
    但有一道奏折李隆基特意吩咐,入京直呈兴庆宫,由内侍省的高力士转给李隆基。
    那就是李瑄的奏折!
    一定是李瑄这小贼又在整他。
    “自己看看吧!晋昌太守不惜杀死墨离吐谷浑部酋长的儿子来讨好右相,使吐谷浑叛变,截断丝路,围堵晋昌。”
    李隆基将李瑄的奏折丢给李林甫。
    虽然惊惧,但李林甫还是打开奏折,哆哆嗦嗦看下去。
    果然!
    可恶的李瑄,愚蠢的范昌海。
    看完奏折后,李林甫欲哭无泪,简直是无妄之灾。
    但范昌海已经招供,献诸葛亮剑给他,属于事实。
    主要是诸葛亮剑太敏感了,又直接造成吐谷浑叛乱。
    显得地方官吏,只要贿赂他,就能晋升一般。
    “圣人恕罪,范昌海误国误民,当处以极刑!”
    李林甫装作面色大变,跪在地上求饶道。
    “右相,假如你收到诸葛亮剑,会不会给范昌海一个侍郎当?”
    李隆基未让李林甫起身,突然发问。
    “侍郎要从出类拔萃的郡守中选择,需要圣人的慧眼鉴别,臣怎么敢?”
    李林甫不无应逢地道。
    “退而求其次,当个少卿呢?”
    李隆基又问。
    “少卿者,必为品行端正,父辈显赫的人担任,圣人殿陛的光辉,会让品行不端的人无处遁形。”
    李林甫继续回道。
    “那右相准备安排他为何?”
    李隆基听到李林甫的话,气怒渐消。
    “如果是一柄普通的剑,臣会佩戴在身上,因为那是德行之剑;如果是一柄中等的剑,臣会弃于庭中,因为那是警示之剑;如果是一柄上等的剑,臣会埋于土内,因为那是伤人之剑。如果是诸葛亮的配剑,臣会双手奉给圣人,因为丞相是帝王所择,这样大不敬的事情,臣不敢去做,望圣人明鉴!”
    说完,李林甫向李隆基再叩一头。
    他将剑分为上中下,以锋利的程度去考虑如何用它。
    最锋利的,埋在土里。
    一般锋利,挂在庭中。
    无刃之剑,携于身上。
    代表他没有锋芒,也没有野心,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经过李林甫这么一说,李隆基怒气全消。
    右相应该没问题,都是范昌海的错。
    “范昌海自作聪明,传令,不需回长安,立即杖杀在路上,家人充为奴婢!晋昌别驾鸩酒赐死。”
    李隆基向内常侍黎敬仁吩咐道。
    他将罪责全怪在范昌海身上。
    一个郡守,竟能引起一地叛乱,真是岂有此理。
    “遵旨!”
    黎敬仁领命离去。
    李林甫这才松一口气,内心更恨李瑄了。
    还好他能揣摩圣意,逃过一劫。
    李瑄这小贼,屡屡坑害他,想置他于死地。
    又不得不忍气吞声。
    就比如这一次,奏折上李瑄只提范昌海欲赠剑右相,但其他的言语,都在描述范昌海认定把剑送给右相,就一定可以飞黄腾达。
    这不是在暗示他任人唯亲吗?
    关键是,他无法反击李瑄。
    虽然圣人不再发怒,但李林甫能感觉到,这事必然会对他有影响。
    “右相,这诸葛亮剑,你觉得自己有无资格佩戴?”
    李隆基将诸葛亮剑拔出一截,又推回剑鞘之中。
    诸葛亮剑虽不错,可毕竟是臣子之剑,非帝王之剑。
    他身为帝王,不可能去佩戴。
    “……圣人若赐,臣能担负此剑,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林甫很挣扎地说道。
    虽自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又不能推脱。
    圣人得诸葛亮剑,欲赐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