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唐天将军 第176节
    不一会,他们又过来:“元帅令你率亲卫与唐军骑兵决战,就算是死,也要死得有价值。”
    “谐拱遵从!”
    谐拱撇头拱手,心中暗下决定。
    他在军中勇力仅次于统牙胡等猛将。
    即便是死,也要多杀死几名唐军。
    随即谐拱过安乡桥。
    他留下几名亲卫守桥,谁敢乱挤,直接处死。
    “兄弟们,杀啊!”
    高秀岩也带着士兵从安乡城中杀出。
    装了几天的孙子,终于能大显身手。
    在车神塞率领甲骑具装冲过去后,高秀岩骑上战马,展开追逐。
    他没有穿甲胄,手持长矛,鞭马冲入。
    “噗嗤!”
    轻骑冲击,一矛将一名吐蕃士兵洞穿。
    有吐蕃士兵见高秀岩冲过来,不想引颈受戮,他在马下持矛,欲刺高秀岩的马匹。
    “铛!”
    高秀岩用矛轻轻一拨,就将此吐蕃士兵的长矛挑开,反手一矛将其刺死。
    随后高秀岩在吐蕃人群中纵横,胆气皆失的吐蕃步兵不断倒在高秀岩的矛下。
    “阵形不要乱,将吐蕃士兵驱赶到安乡桥前,等重骑掉头冲锋!”
    安思顺保持冷静,他令麾下不必贸然前冲。
    他们有更稳妥的方式赢下胜利。
    两夜鏖战,镇西军和漠门军有四千余死伤,没必要再消耗士兵们的生命。
    因为他们的军功已经足够。
    “呜呜……”
    唐军通过号角和战旗为令,三军在边野夹击。
    安乡桥就两丈不到,再井然有序,也无法逃脱多少。
    最终有数千吐蕃残军被围在安乡桥前。
    唐军强弩封边,车神塞率领甲骑具装已经重新掉头。
    “轰隆隆!”
    望着再次冲来的具装甲骑,所有吐蕃士兵的心中恐惧。
    唯一逃生通道安乡桥,又成为吐蕃士兵的目标。
    他们不顾桥前的谐拱亲卫,再次拥挤上去。
    在这种危急关头,谐拱亲卫都不敢阻拦,士兵红了眼,谁阻挡必会被杀死。
    但这个时候,慌乱只会死伤更大。
    “噗通!”“噗通!”
    所有护栏都被挤断,前挤后推。
    又有不少吐蕃士兵相继被挤掉入河中。
    唐军甲骑已经杀过来,铁甲将最外围的吐蕃士兵撞飞、杀死。
    “咻咻……”
    两侧唐军的强弩雷发,使敌人更密集地聚集。
    吐蕃士兵失去所有大盾,甚至失去兵器,毫无反抗之力。
    眼见唐军铁甲距离他们越来越近,有的吐蕃士兵干脆咬牙跳入漓水中。
    显然,相比于大唐的兵刃,宁愿死在水里。
    大部分吐蕃士兵都不会游泳,在宽而深的漓水中挣扎。
    有的士兵一落水中就被冻僵,沉底溺亡,随波逐流……
    对岸的论悉诺匝看着这番情景,目眦欲裂。
    一条漓水,从南向北而流,注入黄河。
    一座不足两丈宽的安乡桥,河东的一座安乡城。
    从诱敌深入开始,他就被狠狠地上了一课。
    他有心改变,却无力回天。
    漓水西岸的吐蕃士兵看着族人的尸体漂流,触目惊心。
    他们在河对岸能观察到战况,死伤太惨重,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同伴在唐军的铁蹄和强弩下绝望。
    如果唐军同样面对他们,还有机会抵抗吗?
    片刻后,车神塞亲自率一队甲骑,从安乡桥前驰过。
    安乡桥被截断。
    剩下两千多名没有勇气跳河的吐蕃士兵跪地投降。
    对岸的吐蕃士兵,没有觉得这是懦弱。
    论悉诺匝闭上眼睛,没有强令族人玉石俱焚。
    “堵住安乡桥,不要让唐军通过!”
    论悉诺匝突然睁开眼睛下令。
    一层层长矛大盾将狭小的安乡桥堵住。
    唐军不会傻到去冲击安乡桥。
    安思顺也留一部分重甲步兵守桥,其他士兵堂而皇之地将吐蕃俘虏押送走。
    一艘艘小船,从安乡城中抬出来。
    必要的时候,唐军可以通过小船过河,不过需要很长的时间。
    李瑄指示安思顺、车神塞等按兵不动。
    接下来,要看他们的!
    若能将吐蕃骑兵歼灭,才是真正的胜利。
    ……
    “启禀李帅,已将铁蒺藜放在我军前方二百八十丈处。”
    杨绾向李瑄禀告。
    “辛将军、南将军,带着你们的押官、队头、副队头,去铁蒺藜的区域,确认位置。别到时候我们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李瑄向南霁云和辛云京吩咐道。
    “遵命!”
    两将领命后,立刻率领骑兵头目去确认。
    “李帅,您还要上战场吗?”
    高适见李瑄在擦拭马槊,故而问道,有劝说的语气。
    之前是追击之势,身为主帅的李瑄可以冲锋。
    现在是真刀真枪硬碰硬。
    一旦敌骑认出李帅,定会不顾一切冲突而来。
    “我招揽游侠精锐,组成勇烈之士,目的就是随我冲锋陷阵!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之上。我军骑兵的数量不及吐蕃骑兵,身为主帅,必须振奋士气。”
    李瑄笑着向高适说道。
    “属下认为,主帅应该立于纛下,指挥千军,主帅有失则前功尽弃。我军猛将多矣,不必李帅以身犯险。”
    高适再次劝说,语气直白。
    “李帅,属下赞同高书记之言。既已为主帅,不该随士卒一起冲锋。节度使中,没有这样的例子,哪怕是朔方的王帅,在成为节度使后,一直以指挥千军万马为主。”
    岑参也对李瑄劝道。
    他们都是文人,对武力没有明确的概念。
    武勇,最多百人敌。
    主帅,是为万人敌。
    “不必劝说我!项羽每战必先登,我自比霸王,可否?你们就在后方看着我表演吧。等捷报的军文,你们要写漂亮一点。”
    李瑄自信地说道,还不忘向高适、岑参等开玩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时训练,力气增加,李瑄对冲锋陷阵更自信。
    他不但披着山文帅铠,还着有精致的内甲。
    即便被敌人捅到,也难以伤他。
    天赐他天生神力,就是要他跃马于万众之中。
    有他和亲卫加入战场,最少可以拯救上千条士兵的生命。
    “李帅的勇气,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我等祝愿李帅凯旋!”
    高适知道无法劝说,遂一拜。
    在古今历史上,李瑄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大诗人统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
    高适、岑参等诗人,心中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