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3章
    文书上的字迹曹班认得,正是出自袁绍之手。
    而行文格式她也是见过的,曾经她的义兄袁隗向朝廷举荐她为泰山郡太守,举荐的文书,贾诩迁都时,跟随东观藏书一起运到了长安,后来单独存放在藏书馆。
    这一份也是举荐书。
    ——冀州牧袁绍举荐曹操为东郡太守。
    和历史上记载的不同,由于曹、段的联军,董卓没来得及火烧洛阳,贾诩的计谋也使袁氏一族得以保存。
    然而和历史相近的是,长安朝廷的存在架空了洛阳的世家,袁氏最看重的嫡长子袁基,只是迟了一步,就只能投奔在南阳佣兵自重的袁术。
    因此袁氏的两大领头势力,依然是袁绍和袁术。
    袁绍为了拉拢曹操,向天子请封,在奏书里称臣,这是礼制,可是奏书送来长安,他应该知道,自己才是那个能看到奏书的人……
    让袁绍像自己称臣,恐怕比杀了他还难受吧?
    除非——
    “同样的奏书,使君命人向洛阳也送了一份。”郭嘉的姿态依然谦卑,但话语里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王允缺少兵力,考虑外援的话,兖州的刘岱和冀州的袁绍是他的最佳选择,但刘岱因为青、兖一带复起的黄巾自顾不暇,因此王允屡次向袁绍示好,对外放出两方合作的信号,以此来震慑曹班。
    在袁绍看来,曹班没有士族背书,在长安必然举步维艰,纳吉礼和奏书同时送来,既是示好,也是威胁。
    你要是接受联姻,那我们就是一家人,袁氏对外自然承认长安朝廷。
    你要是拒绝,那袁氏就帮着王允打你。
    曹班合上奏书,郭嘉心里已经做好了曹班会发怒的准备,但曹班并没有生气,甚至嘴角还挂上了笑意。
    “郭从事还没有回答我方才的问题。”她舒展地伸手,搭在木案上,食指中指轻轻敲击着案上的文书,发出搭搭的声响,似乎在思考。
    郭嘉愣了一愣,想起曹班的问题,犹豫了片刻,看她表情,一时拿捏不准她是不是真感兴趣,斟酌道:“是……使君的从弟,也是,一表人才、英武不凡。”
    “嘭”的一声巨响,是秘书官捏爆了手里的瓷杯。
    郭嘉也知道求娶的任务是完不成了,没来长安之前他还惦记着便算了,在亲眼看到,亲自感受之后,任谁都会觉得这主意荒谬。
    可曹班却在听到他的答复后,告诉他——
    “郭从事两个任务都可以完成。”
    不是吧,曹班真的答应了?
    这次,他发自内心地拜服道:“愿闻其详!”
    只听曹班娓娓道来,语气不疾不徐,表情似笑非笑:“能和袁氏联姻,诚曹氏之幸也,只是我家尊长重门第,今我为司隶校尉,不知袁氏有郎君相配否?”
    袁氏当然有啊!
    众所周知,袁绍袁公子在当渤海太守前,当的就是司隶校尉!
    可他要是敢回去这么和袁绍说,非被袁绍杀了不可!
    郭嘉分明看见曹班笑得很开心啊!
    “若是袁氏公子有意,郭从事也可提两只大雁回冀州。”
    阿荷想到了那两只被拔了毛的大雁,噗嗤一笑。
    将郭嘉安排在驿馆后,还不到午时,曹班神清气爽,想回书房一鼓作气将公文处理完,却见贾诩还留在堂内没走,阿荷在扫地上的瓷器碎片。
    “走你自己的账哦。”曹班路过道,阿荷撇撇嘴应了,曹班给自己倒了杯茶,转身见到阴影处,符柯坐在贾诩后面,难得嘴里没有草杆,手里没有把件,就这么直勾勾地盯着尚书令。
    曹班端起茶杯:“怎么?”
    贾诩突然一掀衣摆,跪了下来。
    “望曹侯以大局为重,许应联姻!”
    曹班一口茶水喷了出来,于此同时,一只瓷杯从旁边飞过来,砸在了贾诩脚边。
    “他袁氏也配?我呸!”
    贾诩却摇头:“不是配不配的问题。”
    阿荷看向符柯:“情报部最新一批名单有尚书大人?”
    符柯环抱双手,摇头又点头:“没有,但是可以安排。”
    贾诩抬头看向曹班:“我是为了曹侯着想,曹侯应当联姻,对象是谁都好,只不过袁氏声名在外,确实是上上之选……”
    “……曹侯应该懂我的意思。”
    曹班苦笑:“看来文和是对我没有信心啊。”
    堂内只有阿荷听不懂他们的哑谜,于是她抱着扫帚,小碎步挪到符柯旁边,小声嘟囔:“尚书大人这是怎么回事?亏得曹侯还如此信任他……”
    符柯抬抬下巴,让她听贾诩说话。
    贾诩难得强硬,辩驳道:“只是身边人有信心,这就是曹侯所期盼的吗?为君者无后嗣,政权能够稳定五年、十年,还能稳定五十年、一百年吗?”
    “哪怕您生气,有些话我还是要说的。”
    贾诩走之前,留下一句话:“主公若实在不愿联姻,那就像您的“兄长”那样,收个养子吧!”
    洛阳,城外的军营里,孙坚搂着舞姬,几杯酒下肚,眼神依然清明。
    一个士兵通传后入内,于他的部将程普耳语两句,程普听完后,看向了孙坚。
    孙坚推开舞姬,有些不耐烦道:“是王司徒那边的消息?”
    程普作为老将,面对如今的孙坚,都有些忐忑,更别提其他人了,营帐内虽然有丝竹管弦,舞姬唱曲,但氛围却十分凝重,自从孙坚的军队进入洛阳后,军中所有人,包括将军,脾性似乎都变了。
    因为打仗而聚拢的队伍,一旦脱离了战场,人心就散了。
    当然人心散不光是因为军队无仗可打,也是因为,军中粮食越来越少了。
    大家跟着孙将军打仗,都是想过好日子的。
    孙坚自己是寒门出身,手下将领不乏寒门和庶人。
    大家一路走来,一路看着这支队伍从原来的衣衫褴褛,籍籍无名,变成了洛阳的“王师”,成为了戍卫京师的“首都兵”。
    他们不再是可以被豪强随意欺辱的乡民,穿上甲胄,提起武器,他们便成了受人敬畏的士兵。
    可是他们的身份地位明明变得更好了,生活却变得更差了。
    两年前,董卓授意西凉军横征暴敛,洛阳的良田尽毁,后贾诩迁走汉天子,虽然王允以三公身份和太原王氏地位,留下了一部分文臣,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是洛阳本地人,需要依仗家族的经济援助才能在洛阳生活。
    为了防止这些文官逃窜,孙坚和王允将洛阳城封闭了起来,不允许这些外地的大臣归乡,但这样的话,孙坚的军队,就不得不担负去外面寻找粮食补给的任务。
    西面久经战乱,举目皆为荒芜,因此,他们只能将目光,转向东边的兖州陈留和豫州的颍川,两个人口大郡。
    虽然靠着几次征粮,军中和城内的粮食压力得到了缓解,但孙坚军队的名声也因此变坏了。
    “我都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成为像董卓那样,蛇鼠一般让人讳避不及的祸端了。”
    孙坚做事从来说一不二,袁绍那样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是最看不起的。
    但是现在他偶尔生出了后悔的想法来。
    如果当初,他没有进洛阳,而是跟随天子,去了长安呢?
    那曹班的今日,或者说,姑臧君段宁的今日,是不是就会和他的处境相互置换呢?
    可是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王司徒根本看不起寒门出身的江东人,要不是袁氏拿乔,恐怕这京畿的士兵,也轮不上自己来统领吧。
    他已经听说,袁氏与王司徒暗中有联系了,要是袁绍决心派兵支持,他又要回到东奔西走的日子吗?
    那可不是他进京的目的啊!
    第168章
    可是,孙坚已经背叛了袁术,如果不跟随王司徒,他还能投奔谁呢?
    ……投曹班?
    似乎也不是不行。
    客观上来说, 孙坚是认可曹班能力的,虽然以往听过她不少流言, 不过孙坚择主, 也不太在意其人品性。
    不然他也不会跟袁术了不是?
    但比起品性和能力,有一点是孙坚的死线,是他不能接受的。
    在孙坚看来,天下大乱,是因为汉室衰微,他起兵,一方面是想要让自己,还有跟着他的弟兄们,过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匡扶汉室,将脱离轨迹的汉星,扶回正轨上来。
    他虽然读书不多,但也明白,先有国,才有家,汉室不兴,百姓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
    所以理论上, 他是反对一切倒行逆施的专权行为的——比如董卓, 专权跋扈,洛阳民怨沸腾。
    曹班也是专权, 也在孙坚的死线上来回跳跃,但长安城却因她而兴。
    百姓喜闻乐见的专权,还能被称为倒行逆施吗?
    所谓“寇可往,我亦可往”,孙坚想,既然曹班能够做到那一步,那凭什么自己做不到呢?